央視報道PLM等工業軟件缺口將達20萬
“在深圳一家電視機產品企業的智能車間里,產品正在全自動產線上有序流轉,從設計到組裝的每一環節都被無形的工業神經精準控制,有條不紊的背后正是被稱為工業制造大腦和神經的工業軟件。”
這樣的畫面正是來自6月14日央視財經頻道的報道。報道指出,工業軟件是提升制造業研發生產管理效率及設備性能的關鍵要素,隨著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的推進,制造業對工業軟件的需求加大,對相關人才的需求也呈現爆發式的增長,未來五年左右我國工業軟件人才缺口大約會高達20萬,而且還在以每年超50%的速度在增長,技術積累不足與人才斷層的矛盾正扼住產業咽喉。
距離央視新聞發布僅一天后的6月15日,教育部宣布新增工業軟件本科專業,東莞理工學院與廣東工業大學成為首批“破冰者”,以產教融合直擊國產工業軟件“卡脖子”之痛——該消息可以說是開辟了一條融合國家戰略與產業發展的黃金賽道,將為包括CAD、EDA、PLM系統等國產工業軟件注入更多發展活力。
圖片來源: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
工業軟件人才荒已演變為國家戰略層面危機
工業軟件人才的斷層已演變為國家戰略層面的危機,人才缺口在CAD、EDA、PLM系統等核心研發設計類軟件領域尤為尖銳——該類軟件需要開發者既精通復雜算法與軟件工程,又深諳特定工業場景的物理規律與工藝知識,是典型的復合型人才。而造成工業軟件人才荒的原因主要是當前人才供給側的結構性矛盾。
學科壁壘固化:計算機專業學生主要進行相關專業知識的學習,缺乏機械原理、材料力學等工業知識,傳統工科生又難以掌握高并發架構、數值計算等開發技能。對于工業軟件領域專業人才來說,需同時掌握工業機理(如機械原理、材料力學)和軟件工程(如分布式架構、AI算法),傳統單一學科培養模式難以滿足。
培養體系滯后:2025年前國內無一所高校設立工業軟件專業,跨學科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近乎空白。
行業分流嚴重:互聯網、金融等領域以高薪虹吸軟件人才,工業軟件企業研發團隊規模普遍不足400人,不及互聯網巨頭的十分之一,導致行業人才分流極其嚴重。
目前人才生態的脆弱性直接制約CAD、EDA、PLM系統等國產工業軟件發展,高端專業人才的招聘極其困難,甚至需要從海外高薪挖人。這種困境導致國產PLM在架構設計、模型精度等關鍵技術環節與國際巨頭存在代差。
圖片來源: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
教育破冰,破解人才缺口困局
隨著教育部正式將工業軟件納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5年)》,標志著我國高等教育體系對工業軟件領域人才培育的全面升級。專業通過 “工業數學+軟件工程+AI”的跨界課程體系,旨在培養既能用Python處理工業數據,又能理解離散制造邏輯的復合型人才,直擊“懂工藝不會編程,會編程不懂工藝”的痛點,為破局人才缺口困局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廣東工業大學2024年度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列表
廣東作為制造業第一大省,工業規模約占全國1/8,制造業總產值連續34年位居全國首位,且廣東擁有全部31個制造業大類,15個行業規模居全國第一,160種工業產品產量居全球第一。從5G手機、空調、冰箱到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廣東制造覆蓋消費電子、汽車、家電、紡織等全產業鏈,形成“超級產業集群”。這樣的產品規模直接奠定了其‘世界工廠“的核心地位。
隨著人口紅利消退,廣東制造業面臨人力成本年均增長8%-10%的壓力,倒逼企業通過工業軟件實現自動化、智能化升級,其工業軟件需求已從“工具性需求”升級為“戰略性需求”。因此,新增“工業軟件”專業的首批院校選在了東莞理工學院與廣東工業大學。
隨著工業軟件專業的建立,國家已經率先出手打響了“人才戰爭”,工業軟件企業也應快速跟進加碼,如橙色云智橙PLM系統就不僅支持類似集創賽這樣的國家型賽事,還在多所高校設立PLM系統課程,旨在以產教融合的方式進一步培養人才。相信在政策、技術、市場、教育的四重驅動下,必能構建“制造業+工業軟件”雙向賦能體系的范本,實現制造業為工業軟件提供場景,工業軟件為制造業注入“數字基因”的有效循環,為中國工業軟件突破“卡脖子”問題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南方日報報道,圖片來源:廣東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SaaS化替代:破解人才困局的“技術解藥”
不管是作為國家媒體的央視點名報道還是教育部的響應,全都在透露出一個信號——人才問題已成為國內外工業軟件競爭的核心瓶頸。其根源在于工業軟件的特殊性,它不僅是代碼的集合,更是工業知識的數字化沉淀。這種“工業知識+軟件工程”的復合屬性,使國外工業軟件壟斷的本質就是“人才壟斷”這一特質逐漸凸顯了出來。
以PLM系統為例,西門子通過“全球人才收購計劃”,以3倍薪資挖角達索系統、PTC的核心研發團隊,其Teamcenter系統研發團隊中,外籍專家占比達40%;達索系統在法國、德國、美國設立“PLM創新實驗室”,以“綠卡+股權”吸引全球頂尖人才,其CATIA幾何建模引擎研發團隊中,博士占比超50%。國產PLM系統廠商雖然也有相應動作,如智橙PLM的產教融合策略,以及高薪聘請行業專家等,但對比國外PLM系統廠商的“人才圍獵”力度仍有差距。
而在這場人才的爭奪戰中,一種技術的提出成了破解人才困局的技術解藥,那就是SaaS化。其實SaaS化替代的本質就是通過技術普惠降低人才依賴。以PLM系統為例,云PLM通過低代碼平臺和模塊化設計(如智橙PLM系統的行業組件庫),使業務配置替代深度代碼開發,傳統需Java/Python的定制開發崗位需求縮減;SaaS化要求人才精通云原生架構(Kubernetes服務網格、微服務)、多租戶數據隔離及API生態集成,此類架構師缺口擴大,對傳統PLM系統的其他人才缺口相應減少。總的來說,SaaS化工業軟件雖然并未消除對傳統工業軟件人才的需求,但是也推動了對人才依賴形式的變遷,能有效推進工業軟件國產化替代的進程。
工業軟件人才缺口20萬,不僅是數字時代的“人才警報”,更是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生死時速”。從教育體系改革到政策生態構建,從產教融合到國際合作,一場圍繞人才的“立體戰爭”已經打響,當多個高考學子在填報志愿中寫上“工業軟件”四個字的時候;當工業類學生在課堂上不再只學習國外巨頭的軟件的時候;當智橙PLM系統打響產教融合的第一槍的時候……中國工業軟件的人才之根將真正扎進自主的土壤。

提交
2025年13款主流版本管理軟件推薦
國外云PLM和國內云PLM核心技術差在哪
儀表廠圖紙版本管理案例(2024.03)
中國工業軟件產業發展研究報告:PLM壟斷
中小企業部署國產PLM,功能用不上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