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2021年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實施方案及試點申報
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日印發通知,啟動2021年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申報工作。通知提出,將圍繞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聚焦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特色專業型工業互聯網平臺、工業信息安全能力提升、中德智能制造合作等方向,遴選一批試點示范項目,試點示范期為2年,將探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新業態和新模式,增強工業信息安全產業發展支撐,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關于組織開展2021年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申報工作的通知
工信廳信發函〔2021〕87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有關中央企業,部機關相關司局: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融合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按照《關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相關要求,為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深度融合,加快制造業技術、模式、業態等創新和應用,現組織開展2021年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申報工作。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試點示范內容
圍繞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聚焦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特色專業型工業互聯網平臺、工業信息安全能力提升、中德智能制造合作等方向,遴選一批試點示范項目,探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新業態和新模式,增強工業信息安全產業發展支撐,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二、申報要求
(一)申報主體包括制造企業、信息技術企業、互聯網企業、電信運營商、科研院所、工業園區或其聯合體,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注冊,具備獨立法人資格,具有較好的經濟實力、技術研發和融合發展能力。
(二)部機關相關司局推薦項目數量一般不超過5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推薦項目原則上不超過10個;各計劃單列市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推薦項目原則上不超過5個,且需經省級主管部門審核后報送。中央企業不占屬地指標,可直接報送,推薦項目原則上不超過3個。工業信息安全能力提升方向各單位推薦項目原則上不超過3個,且不占上述推薦名額。推薦項目須按優先級先后順序進行排列。
(三)已列入前期試點示范的項目不可重復申報,在建項目不可申報。中德智能制造合作方向不接收僅購買產品但未進行實質性合作的項目。
(四)工業和信息化部對試點示范申報書進行評審,遴選認定符合要求的項目開展試點示范。試點示范期為2年。
三、進度安排
(一)2021年6月30日前,部機關相關司局、各地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中央企業集團推薦申報項目。
(二)2021年7月15日前,組織有關專家對申報項目進行評審。
(三)2021年8月10日前,確定試點示范名單,并予以公示。
(四)2021年12月底前,開展試點示范年度檢查與效果評估,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宣傳推廣典型做法。
四、報送方式
請各推薦單位于2021年6月30日前將項目推薦匯總表(加蓋推薦單位公章,見附件)、項目申報書(一式兩份,見附件2、3、4、5)和電子版光盤(同步發至郵箱:miitxrs@163.com)報送至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技術發展司)。
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
2021年4月23日
附件1
2021年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
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 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關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切實做好2021年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的組織實施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目標
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成效顯著。遴選一批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示范企業,引導企業構建完善數字經濟時代的新型能力體系,不斷提升重點行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的特色專業型工業互聯網平臺,加快培育基于平臺的行業系統解決方案,重點行業工業企業產品和設備上云取得顯著突破。打造工業控制系統聯合攻關和集成應用示范案例,樹立防護能力貫標和工業數據分類分級管理樣板工程,提升系統本質安全和防護水平。中德雙方互學互鑒與合作共贏進一步深化,探索形成中德智能制造合作新模式。
二、試點示范內容
(一)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
鼓勵兩化融合管理體系達標企業總結提煉貫標經驗成果,按照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標準的導向、原則和要求,系統開展戰略轉型、管理變革、流程優化、技術創新和數據開發利用,系統性構建、運行、優化數字經濟時代的新型能力體系,加速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步伐。
1.面向供應鏈管控與服務的新型能力建設。鼓勵企業開展以供應鏈高效協同管控、供應鏈快速響應與業務穩定性管理、集中采購、智慧物流、供應鏈金融為代表的供應鏈數字化管理與服務,構建數字化供應鏈,提升供應鏈現代化水平,重點關注尋源、計劃、訂單、采購、物流倉儲、生產、銷售等供應鏈運營活動的數字化、集成互聯和協同運作,包括但不限于基于信息網絡的供應商分級分類管理,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的供需精準對接與訂單準時交付,基于物聯網的智慧物流與智慧倉儲管理,基于大數據、區塊鏈的供應鏈風險識別與安全管控,基于互聯網金融平臺的供應鏈融資租賃,以及基于平臺的多元化供應網絡生態構建等。
2.面向產品全生命周期創新與服務的新型能力建設。鼓勵企業開展以產品協同研制、個性化定制、全流程追溯、遠程運維為代表的產品生命周期創新與服務,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協同管控與價值挖掘,重點關注產品全生命周期研發、設計、制造以及服務等活動的數字化、集成互聯和協同運作,包括但不限于網絡化協同研發設計,產品研發、工藝設計、生產制造一體化,眾包研發,基于用戶需求的個性化快速定制研發與精準交付,產品追溯與服務,以及圍繞智能產品的在線檢測、遠程診斷、預測性維護等。
3.面向現代化生產制造與運營管理的新型能力建設。鼓勵企業開展以智能工廠、智能化制造、數字化生產管理為代表的現代生產制造與運營管理,提升企業數字化生產管控水平,重點關注工業設備設施、制造過程、生產經營管理等活動的數字化、集成互聯和協同運作,包括但不限于關鍵生產設備的數字化改造、上云用云、運行管理與績效改善,智能制造單元、智能產線、智能車間、智能工廠建設,產能平衡與穩定生產,生產運營集約化管控,數據驅動的精益生產和柔性制造等。
4.面向數字孿生的數據管理能力建設。鼓勵企業開展以數據資源集中治理、數據模型開發部署、數字化設計制造仿真等代表的數據管理與應用,打造生產制造全過程、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數字孿生體,充分挖掘數據創新驅動潛能,重點關注企業基礎數據管理機制建設以及數字孿生系統建設,包括但不限于業務數據自動采集與集中存儲,仿真過程標準化及分級分類管理,基于數據建模與仿真優化的創新研發設計、工藝優化、智能運維和智能決策等。
(二)特色專業型工業互聯網平臺
鼓勵制造企業、信息技術企業、互聯網企業,建設面向原材料、裝備制造、消費品、綠色制造、安全生產等重點行業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開發和推廣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的解決方案,提升制造業數字化水平。
5.面向重點行業的特色型工業互聯網平臺。圍繞工業互聯網平臺在垂直行業的深化應用,聚焦“平臺+原材料”“平臺+裝備”“平臺+消費品”“平臺+電子信息”“平臺+安全生產”“平臺+節能減排”等領域,鼓勵制造企業、信息技術企業、互聯網企業等建設面向重點行業的特色型工業互聯網平臺,基于平臺打造設計制造協同、生產管理優化、設備健康管理、產品增值服務、制造能力交易等解決方案,提升工業互聯網平臺行業應用水平。
6.面向重點區域的特色型工業互聯網平臺。聚焦制造資源集聚程度高、產業轉型需求迫切的區域,鼓勵建設面向重點區域的特色型工業互聯網平臺,制定工業互聯網平臺服務規范,開展基于數據的跨區域、分布式生產、運營,加快平臺資源及區域服務能力整合優化,提升全產業鏈資源要素配置效率和產品創新力,推動平臺在“塊狀經濟”產業集聚區落地,促進區域內中小企業“規模化”數字化轉型。
7.面向特定技術領域的專業型工業互聯網平臺。面向“平臺+5G”“平臺+大數據”“平臺+人工智能”“平臺+區塊鏈”“平臺+云仿真”“平臺+供應鏈”“平臺+AR/VR”“平臺+數字孿生”等領域,鼓勵企業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資源建設技術專業型工業互聯網平臺,基于平臺構建工業機理模型庫、工業微服務資源池、工業知識圖譜等基礎資源庫,配套研發可視化工業APP開發環境、大數據分析專業工具、數據貫通與管理平臺、工業模型管理引擎等開發軟件,推動降低高技術門檻和試錯風險,促進專業應用的規模化復用。
(三)工業信息安全能力提升
8.工業控制系統產業能力提升。鼓勵冶金、石化、化工、軌道交通、裝備制造、煙草等重點行業工業企業以生產線新建/改擴建項目為基礎,圍繞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分布式控制系統(DCS)、數據采集與監視控制系統(SCADA)、安全儀表系統(SIS)等典型產品,與產業鏈上下游開展面向關鍵業務場景的聯合攻關、適應性改造和大規模集成應用,提升工業控制系統本質安全,促進工業生產提質增效。
9.工控安全防護能力提升。鼓勵工業企業落實《工業控制系統信息安全防護指南》和《信息安全技術 工業控制系統信息安全防護能力成熟度模型(報批稿)》等政策標準,開展工控安全防護能力貫標,結合業務特點建設相應的技術防護體系和安全管理制度,從工業網絡安全、工業主機安全、工業設備安全、工業數據安全、供應鏈安全等方面,提升工控安全風險發現、防范和消減能力,保障工業控制系統安全穩定運行。
10.工業數據管理能力提升。鼓勵企業參考《工業數據分類分級指南(試行)》,綜合考慮行業要求、業務規模、數據復雜程度等情況對工業數據進行分類分級梳理。工業企業分類維度包括但不限于研發域、生產域、運維域、管理域、外部域,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分類維度包括但不限于平臺運營域和企業管理域。在此基礎上根據數據遭篡改、破壞、泄露或非法利用的潛在影響,確定每一類工業數據的級別,為建立健全數據安全防護體系、發揮數據要素價值奠定基礎。
(四)中德智能制造合作
11.產業合作。支持兩國企業、行業協會和科研院所圍繞增材制造、機器人、新能源汽車、裝備制造等行業開展合作,提升智能制造解決方案能力,支持兩國企業共同開拓第三方市場,實現互利多贏。
12.標準化合作。支持兩國企業和機構圍繞工業互聯網、工業軟件、車聯網、云計算等領域,開展標準研制、測試床搭建、標準互認、技術路線圖制定等合作,推動智能制造標準體系互聯互通,聯合申請國際標準。
13.人才培養合作。支持兩國高校、職業技校、科研機構、行業協會和企業圍繞高級人才培養、職業技工培訓、人才培訓中心聯合建設、校企合作平臺搭建等方面開展合作,提升中高級技術人員、企業管理人員、職業技工的智能制造技術和管理能力。
14.示范園區合作。優先在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中選取入駐德企較多、德資比重較高、基礎硬件設施較好、公共服務較完善、合作前景廣闊的產業園區作為示范園區,培育完整的智能制造產業生態,發揮示范園區帶動作用和地區輻射作用。
三、申報條件和程序
(一)申報主體包括制造企業、信息技術企業、互聯網企業、電信運營商、科研院所、工業園區或其聯合體,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注冊,具備獨立法人資格,具有較好的經濟實力、技術研發和融合發展能力。
(二)部機關相關司局推薦項目數量一般不超過5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推薦項目原則上各不超過10個;各計劃單列市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推薦項目原則上不超過5個,且需經省級主管部門審核后報送。中央企業不占屬地指標,可直接報送,推薦項目原則上不超過3個。工業信息安全能力提升方向各單位推薦項目原則上不超過3個,且不占上述推薦名額。推薦項目須按優先級先后順序進行排列。
(三)已列入前期試點示范的項目不可重復申報,在建項目不可申報。中德智能制造合作方向不接收僅購買產品但未進行實質合作的項目。
(四)工業和信息化部對試點示范申報書進行評審,遴選認定符合要求的項目開展試點示范。試點示范期為2年。
四、工作組織保障
(一)加強領導,精心組織
各推薦單位要充分重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遴選工作,結合本領域或本地區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遴選方案,精心篩選和組織具有良好基礎和特色的企業申報試點。
(二)嚴格標準,務求實效
要堅持公平、公正、公開原則,實事求實,真正把在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上有特色、有示范意義的企業推薦上來。
(三)部門聯動,統籌推進
各推薦單位要加強與有關聯盟協會的溝通、配合,協調一致,形成合力,共同選出典型,聯合開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工作。

提交
2024年斯凱孚創新峰會暨新產品發布會召開,以創新產品矩陣重構旋轉
禹衡光學亮相北京機床展,以創新助力行業發展新篇章
從SCIMC架構到HyperRing技術,機器人控制技術的革新
漢威科技用智慧化手段為燃氣廠站構筑安全防線
DSP應用市場的大蛋糕,國產廠商能吃下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