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Struxure:驅動自身與用戶創新的重要力量
城鎮化、工業化、數字化正在為當今的工業發展帶來巨大的能效與可持續發展挑戰。作為全球能效管理與自動化領域數字化轉型的領導者,11月7日,施耐德電氣隆重亮相2017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以未來數字工業世界中的新城市、新工業、新能源為視角,展示了施耐德電氣基于物聯網技術、面向工業領域的EcoStruxureTM架構在市政、交通、水務、制造及能源等領域的最新應用與實踐。
施耐德電氣(中國)有限公司工業事業部智能制造業務負責人 李凱
施耐德電氣正在全球范圍內攜手包括微軟、英特爾等眾多優秀的合作伙伴、集成商與開發者社區展開協作,致力于推動基于傳感、移動、云計算、分析與安全技術的物聯網應用,并將EcoStruxure作為驅動自身與用戶創新的重要力量。在2017工博會現場,gongkong®就“智能制造”及“EcoStruxure架構”等話題,采訪了擁有12年工業自動化領域的工作經驗的施耐德電氣(中國)有限公司工業事業部智能制造業務負責人李凱。
解讀“中國制造2025”,構建智能制造業務部門
隨著“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的提出,中國進入了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可執行、可落地的智能制造解決方案成為企業轉型發展的關鍵,施耐德電氣智能制造業務部門則是施耐德電氣對外智能化的窗口。對施耐德電氣自身而言,什么樣的機緣促成了智能制造業務部門的成立?
李凱一語道破其中關鍵:“‘中國制造2025’必然會帶來海量智能化升級的機會,施耐德電氣一直在考慮怎樣整合自己各種各樣的能力,從而在為客戶提供個性化解決方案的同時促進自身的發展。施耐德電氣成立智能制造業務部門,也是出于驅動自身與用戶創新的雙重考慮。”施耐德電氣在行業里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優勢,體現在其優秀的技術、強大的品牌、優質的管理,并堅持以下兩個原則:第一,施耐德電氣堅持China for China(在中國為中國)戰略,要站在中國制造2025這個需求上解決所有的問題;第二,客戶第一,真正按照客戶需求來實現定制化的生產。
現今,施耐德電氣面向工業領域的EcoStruxure架構在電子、家電、機械裝備、食品飲料、制藥、水泥、冶金,都有非常成功的應用案例:憑借EcoStruxure保障有效性與可靠性,施耐德電氣為新西蘭乳品業提供了欠壓保護-服務與支持-整體解決方案和生命周期管理;助力寶鋼打造了中國鋼鐵首個無人行車智能車間;并為上海地鐵提供了中低壓配電系統、機電設備自控系統BAS、應需現場服務以及一攬子備品備件服務。
解讀施耐德電氣智能制造的獨有優勢:“先醫后藥”和“先軟后硬”
在幫助客戶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施耐德電氣始終秉持兩個理念:“先醫后藥”和“先軟后硬”,將精益優化、數字化和自動化進行有機融合,結合系統級節能增效解決方案,助力用戶落實業務透明、數據透明、決策透明,進行生產管理優化和能源管理優化,從而實現提質增效,繼而從“中國制造”邁向“中國智造”。
“我們一定要先把企業的問題搞清楚,通過對痛點的洞察和梳理,為其轉型升級進行有序的整體規劃。”李凱首先解釋了“先醫后藥”的優勢。
智能制造有兩個關鍵詞:透明和融合。透明就是把整個制造過程向所有管理者、供應商、監督部門開放,實現過程的全透明;融合就是互相連接,實現所有智能設備間的對話、人和設備間的對話,同時整個供應鏈也要一體化考慮。在這方面,施耐德電氣推出了基于物聯網的EcoStruxure架構和平臺,通過覆蓋互聯互通的產品,邊緣控制以及應用、分析與服務層的完整產品和解決方案,助力用戶打造“透明+融合”的工廠架構,實現貫通工廠最底層到最頂層的全程透明化管理。
在智能制造的今天,硬件的廣泛連接已經不再是問題,核心的問題是如何將互聯互通的設備產生的海量數據經過采集和加工、在正確的時間提供給正確的人,以實現有效的決策。對此,施耐德電氣提出了“先軟后硬”的辦法:“不管是數字化、透明化、智能化,其核心都是標準化的軟件。施耐德電氣利用數字化的工具,通過‘先軟后硬’,從而將中間的過程量更精確、更及時的找平。”
施耐德電氣提倡依托“先醫后藥”和“先軟后硬”的理念,在詳盡梳理制造企業需求的前提下,對其轉型升級進行有序的整體規劃;在實施時,從面向運營級提供的精益運營咨詢、數字化平臺和服務入手,結合實際需求引入控制級和設備級的各類自動化產品和系統,最終打造一個覆蓋全廠的透明“智”造解決方案。
解決“三大行業”行業痛點,賦能透明制造
在解決了海量的數據怎么處理,怎樣將正確的信息以正確的時間給到對應決策人等問題之后,施耐德電氣了解到:在過程加工、離散制造、混合制造三大行業皆有不同的側重點。李凱是這樣解析的:“在過程工業中,整個系統是以能源為核心來組織;在離散工業中,我們更關心的是工業過程中的組織與管理;混合工業則聚合了過程與離散的優缺點。三個不同的生產環境有不同的核心問題,因此我們在三個不同的系統當中會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
早在1997年,施耐德電氣就第一次提出了透明工廠的概念。在這一理念的發展過程中,逐步由解決硬件問題發展為解決連接問題,最終解決軟件問題。這一路線也體現了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發展軌跡。施耐德電氣在工博會上展示的糖果生產線看似簡單,但模擬的生產過程卻很真實:觀眾可以看到實時的生產狀況,刷新的時間可以按秒來計算,這避免了紙制生產報表信息不準確的弊端。李凱表示:“我們利用更先進的技術,用標準化的體系及時獲取數據,這樣的透明‘智’造解決方案,正是施耐德電氣結合物聯網技術發展,持續面向制造業引領和推動工業數字化轉型的答卷之一。”
最后,李凱為我們描繪了理想的智能制造場景:施耐德電氣透明智造解決方案最終可以為用戶帶來兩大維度的智能化價值——端到端的智能化和生命周期智能化。端到端智能化是指實現從用戶端到供應商端的全程智能,包括從訂單自動生成物料采購計劃、自動進行排產,并全程對生產中出現的異常進行高效管控。而生命周期智能化的實現,則讓企業可以將數字化服務與生產過程、研發過程進行有效連接,形成持續改善的閉環。
結語:在“中國制造2025”的進程中,施耐德電氣準確把握機會,設立了包括智能制造、信息化平臺及自動化專家的智能制造業務部門,協調、融合內部的各種資源,為自己和用戶提供完整的數字化運營平臺與自動化改造等解決方案。作為全球500強企業,施耐德電氣在近180年的發展歷程中不斷開拓進取,最初專注于中低壓配電及工業自動化,現已發展成能夠為能源與基礎設施、工業、數據中心與網絡、樓宇和住宅等四大終端市場的客戶提供全生命周期能效解決方案的行業領導者。

提交
2024年斯凱孚創新峰會暨新產品發布會召開,以創新產品矩陣重構旋轉
禹衡光學亮相北京機床展,以創新助力行業發展新篇章
從SCIMC架構到HyperRing技術,機器人控制技術的革新
漢威科技用智慧化手段為燃氣廠站構筑安全防線
DSP應用市場的大蛋糕,國產廠商能吃下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