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業:加速走向智能制造
即將結束的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而2016年是《中國制造2025》落實的關鍵之年,也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日前工信部組織各方專家為推進“中國制造2025”制定了包括五大工程落實方案、四大專項規劃和兩個行動計劃在內的11項文件支撐體系,地方政府也陸續推出了落實方案。對于制造業企業而言,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戰略選擇,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中,以產品的智能化為突破口,以智慧工廠為切入點,實現設計、制造、經營、服務的智能化,是制造業實現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
新的工業革命的核心內涵是信息技術創新,主要特征是制造業的制造方式智能化,因而全球產業競爭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調整。發達國家正積極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如美國提出實施“再工業化”,德國推出“工業4.0”,日本發布了《機器人新戰略》,發展中國家也在加快謀劃和布局,積極參與全球產業再分工。面對全球產業新的競爭格局,建設制造強國,實施《中國制造2025》,是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客觀要求。
長期以來,我國制造業依靠廣闊的市場、廉價的勞動力和原料及土地的低成本得到了高速發展,形成了相當規模和一定水平的工業生產體系,成為我國經濟發展重要的支柱產業。但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從事簡單勞動和重體力勞動的人越來越少,土地、原材料、燃料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全面、快速上升,成本優勢逐步削弱,中國已經不再是生產成本最低的制造業基地。而“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低回報”的發展模式,對資源環境、生態平衡的破壞也日益突出。我國制造業要素投入結構中科技進步和創新能力對制造業貢獻率較低,那些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品和零部件大多被外資控制。因此,中國傳統的制造業大而不強,發展模式不可持續,亟待形成新的競爭優勢。信息化和工業化兩化融合,發展智能制造,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然。
智能制造遠不是簡單的設備的互聯互通。從技術的角度講,智能制造就是從物聯網、智能機器、大數據、分析這幾方面構建,把人、技術和數據連接在一起,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找出生產中的問題并提出最佳的解決方案,從而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降低運營成本,滿足多種多樣動態式的市場需求。事實上中國要由制造大國走向具有工業4.0水準的制造強國,在制造工藝和流程方面迅速地提升是有一定難度的,還需要有一個逐步從簡單到復雜的轉型升級過程:由單機產品到生產及工廠的自動化,再到生產和管理的智能化。在設備的互聯互通方面,中國制造和發達國家基本在同一起跑線上。但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關鍵因素,不僅僅是技術的提升,管理水平也有待提高。與制造業強國德國比,除了技術底子外,中國產品在設計、工藝流程的建立和管理等方面都還存在著短板。而德國人雖然表面上死板不靈活,但他們正是憑著執著的信念,遵守規則、制度、標準、流程的態度,創造了德國品牌。所以中國制造業企業不光要有熱情和膽識,還需沉下心來做精做細。
中國制造業所面臨的環境告訴我們,通往智能制造的路還很長,不可能一蹴而就。中科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今年6月發布了《中國現代化2015》。該報告對131個國家1970年至2010年的工業現代化作出了定量評價,指出2010年中國工業水平比德國、英國大約落后100年,比日本落后約60年。為此,在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路上,要做好長期準備。除了制造技術的升級外,還必須進行制造文化的升級,培養兢兢業業的工業精神,克服賺快錢的浮躁心理,追求產品的優質優價,才能由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
工控網市場分析師——梁致晶

提交
直播定檔!見證西門子與中科摩通聯手打造汽車電子智能制造新范式
重磅議程搶先看|揭秘行業熱點,引領技術潮流
光亞論壇·2024 智能產業聚合高峰論壇舉辦!
新訊受邀參加華為Redcap產業峰會,并榮獲RedCap生態合作獎!
2024年斯凱孚創新峰會暨新產品發布會召開,以創新產品矩陣重構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