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網首頁
>

新聞中心

>

市場評論

>

打造核心競爭力 中國制造更愛高精尖

打造核心競爭力 中國制造更愛高精尖

2015/5/26 16:14:02

 

  “經過近40年的發展,我國制造業已成為我國經濟的重要支柱和基礎。然而,缺乏核心技術、大而不強等問題困擾著中國制造業。由此可見,中國制造整體提升層次,打造核心競爭力,已經十分緊迫。
  今年初,作家吳曉波的一篇文章《去日本買只馬桶蓋》,在媒體上引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討論:消費者為什么舍近求遠買一只馬桶蓋、背一個電飯煲呢?中國企業為什么做不出高精尖的小家電呢?中國的制造企業為什么一方面面臨產能過剩的窘狀,一方面又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呢?
  答案不難尋找。小家電市場是充分競爭的市場,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實際上是用腳投票。我國中產階級日益成長,性能更優良、更加安全可靠的產品自然更受青睞。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坦言,與先進國家相比,中國產品的質量存在差距。
  “低端制造業,我們存在產能過剩問題,現在競爭不過東南亞國家;高端制造業,盡管發展很快,可跟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仍有差距。現在中國工業處于中間地帶,受到兩頭擠壓。”李毅中表示,整體上看,我國仍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盡管我國有世界上最先進的行業和領域,像航天、高鐵、核電等,但同時在某些領域還十分落后,比如還有完全依賴人工作業的小礦山、小作坊等。
  以具體行業為例,我國的工業機器人與國際先進水平在減震、軸承、材料和控制系統上有差距,核心技術都受制于人。其中工業機器人與國外先進技術差20年,服務機器人與國外差5~10年。產生這些技術瓶頸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基礎工業水平落后,直接影響到產品綜合性能的提高;二是受科技成果轉化滯后期的影響,國內機器人技術與應用市場的發展存在時間差,技術與產品銜接不暢;三是市場發育程度不夠,行業共性技術數據積累不足;四是頂層設計、前瞻性戰略研究、行業引導不夠,產業鏈未能形成協同發展態勢,碎片化現象明顯。
  經過近40年的發展,我國制造業已成為我國經濟的重要支柱和基礎。然而,缺乏核心技術、大而不強等問題困擾著中國制造業。由此可見,中國制造整體提升層次,打造核心競爭力,已經十分緊迫。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各國已經看清趨勢紛紛發力。以德國工業4.0、美國先進制造伙伴計劃為代表,發達國家正在謀劃部署,對高端制造業進行再調整再布局,根本出發點都是為了打造國家制造業競爭新優勢。
  因此《中國制造2025》規劃的出臺,恰逢其時,不僅有利于促進我國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而且為我國未來產業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規劃鎖定的十大領域、九大任務、五項重大工程,旨在找出重點領域,集中突破,打造競爭力、提升層次。
  十大重點領域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農業機械裝備。
  九大任務包括提高國家制造業創新能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強化工業基礎能力、加強質量品牌建設、全面推行綠色制造、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深入推進制造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和生產性服務業、提高制造業國際化發展水平。
  五項重點工程包括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智能制造、工業強基、綠色制造、高端裝備創新。
  上述種種直指高端制造的軟肋,要解決的正是長期制約重點領域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并突破一批標志性產品和技術,以提升我國制造業的整體競爭力。(中國工業報)

投訴建議

提交

查看更多評論
其他資訊

查看更多

直播定檔!見證西門子與中科摩通聯手打造汽車電子智能制造新范式

重磅議程搶先看|揭秘行業熱點,引領技術潮流

光亞論壇·2024 智能產業聚合高峰論壇舉辦!

新訊受邀參加華為Redcap產業峰會,并榮獲RedCap生態合作獎!

2024年斯凱孚創新峰會暨新產品發布會召開,以創新產品矩陣重構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