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需要重生的勇氣和努力
今年東部沿海地區的招工大戰如火如荼,而與此同時,一些跨國集團悄無聲息地關閉了在中國的生產基地。這再次引發了關于中國制造業危機的議論。從議論中我們明顯感覺到,投資者似乎對中國制造業的生存環境越來越不看好,甚至認為制造業已成夕陽產業,特別是那些勞動密集型的產業或將被逐步淘汰,或被轉移。
事實上,關于中國制造業危機的議論,從2008年以來就一直沒有停止過。權威人士認為,制造業出現困境緣于兩點:一是勞動人口的日益減少與勞動力成本的急劇增加之間的矛盾。隨著我國勞動就業人口的減少,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且勞動力成本急劇增加;二是全球金融危機所引發的全球經濟發展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帶來全球市場需求的衰退并引起產能過剩,從而導致制造業出現衰退。這些嚴峻的現實問題將曾經輝煌的中國制造業逼入了一個進退維谷的境地。
然而,如果認真審視我國制造業經濟及其內在結構性問題,就會發現目前制造業面臨的并不是危機,而是一個機遇,一個涅 的機遇。要解決這些問題,既需要努力,也需要一定的勇氣。
根據公開報道,2015年是中國人口紅利的拐點,勞動人口的增加低于非勞動人口的增長已成為經濟發展的常態。勞動力成本逐年急劇上升,讓越來越多的制造業企業感覺步履維艱。
從絕對數據上看,中國的勞動人口逐年減少,特別是隨著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一些企業隨之遷移,使得原來東部發達地區的勞動人口被逐年分流,但這并不是形成制造業危機的根本原因。企業發展的核心動力是生產效率。生產效率的提升必然造成對勞動力需求的減少和對勞動力供給質量的提升。這種用工需求的結構性差異和勞動力資源配置的變化,是造成當前勞動力市場重新分配的矛盾來源。
一方面出現勞動力的短缺,另一方面又出現失業人口的增加,這可以從今年的招工趨勢中得到體現。
一位朋友曾參觀過一家全球知名玩具生產工廠,工廠裝備了約500臺注塑機和后續生產設備。在中國,相同規模的生產企業,對勞動力需求至少在 2000人以上,才能確保正常營運。而令人驚訝的是,這家工廠只有80人負責營運!試想一下,如此一家高效率運作的工廠,是否會為缺乏足夠的工人而哀嘆呢?是否還會為每年不停上漲的勞動力成本而擔心呢?當然,要做到如此高效率的運作模式,除了產品的適應性和大量的資金投入外,更重要的是對人力資源的投入和對生產過程的管理控制。
至于說全球產能過剩造成中國制造業衰退,這只是一般性的經濟規律,并非與制造業衰退成必然因果。恰恰相反,這種無時無刻不存在于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供給和需求之間的不平衡,為制造型企業不斷提升自己的競爭能力和推動產品的創新,提供了一種外在的動力。
我們知道,中國為全球經濟提供豐富商品的同時,卻鮮有將生產的產品轉化為消費產品的。這樣的制造業發展模式,必然造成中國這個世界工廠只能處于全球經濟一體化供應鏈中的低端位置,缺乏自我發展和自我創新能力。另外,在中國制造業發展的過程中,常常忽視產品對市場的需求,導致制造業只注重生產,而不注重發展。
因此就中國的制造業而言,所缺少的并不是勞動力數量或市場消費需求,而是我們對制造業發展要有完整的認識,要對制造業進行結構性調整,從而打造出符合中國未來經濟發展方向的升級版制造業。中國制造業需要的是鳳凰涅 般自我重生的改革努力和勇氣。(作者單位:北京大學經濟學院)

提交
直播定檔!見證西門子與中科摩通聯手打造汽車電子智能制造新范式
重磅議程搶先看|揭秘行業熱點,引領技術潮流
光亞論壇·2024 智能產業聚合高峰論壇舉辦!
新訊受邀參加華為Redcap產業峰會,并榮獲RedCap生態合作獎!
2024年斯凱孚創新峰會暨新產品發布會召開,以創新產品矩陣重構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