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2025》發布 工信部將出臺10個配套方案或規劃
千呼萬喚始出來。5月19日,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和此前透露出的消息一致,《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九大任務、十大重點領域和五項重大工程。
大而不強、產能過剩一直是多年來中國制造面臨的難題,而借助《中國制造2025》指引,我國制造業有望邁向改革創新的風口。在該規劃印發后,工信部在其官網上連發7篇文章解讀,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工信部部長苗圩在解讀《中國制造2025》時表示,《中國制造2025》是布局工業互聯網的綱領性文件,是對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整體謀劃。“我們將圍繞《中國制造2025》出臺大約10個行動方案或專項規劃,目前已經把難點、重點問題都列出來,接下來將由各個行政部門協調推進。”苗圩透露,其中,五大工程實施方案的編制工作已經啟動。
10年邁入第二方陣
2010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但還不是制造業強國,還有一批重大技術、重大裝備亟待突破,還缺少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骨干企業。
苗圩表示,我國大體需要用3個10年左右的時間、分三步走,完成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變。《中國制造2025》規劃綱要就是“三步走”中第一個10年的行動綱領、路線圖和時間表。希望通過這10年的努力,中國能進入全球制造業的第二方陣。在當前美國處于全球制造業第一方陣,德國、日本處于第二方陣,中英法韓處于第三方陣。
《中國制造2025》還提出,第一步,到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我國制造業大國地位更加鞏固,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
“這意味著,到2025年我國綜合指數接近德國、日本實現工業化時的制造強國水平,基本實現工業化,進入世界制造業強國第二方陣。”苗圩說。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九大任務、十大重點領域和五項重大工程。
中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研究員高玉偉認為,《中國制造2025》重點發展的新興技術,與此前確定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度較高。以“互聯網+”為核心,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是推進《中國制造2025》的主線。未來10年,預計僅工業互聯網就將帶來6萬多億元的GDP增量。
中國智造
而在邁向第二陣營的過程中,智能制造被定位為中國制造的主攻方向。苗圩表示,“互聯網+”將是推動中國制造業新一輪快速發展的最大催化劑和引擎,而突破口就是智能制造。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廣泛滲透,帶動幾乎所有領域發生群體性技術革命,核心就是智能制造。”中國工程院院士周濟說。
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李東表示,智能制造會給制造業帶來“兩提升、三降低”,即生產效率的大幅度提升,資源綜合利用率的大幅度提升;研制周期大幅縮短,運營成本大幅下降,產品不良品率大幅下降。
李東透露,工信部已發布智能制造試點示范的實施方案,并計劃今年選30個以上試點示范項目,未來將連續3年實施試點示范,邊示范邊總結邊推廣,2017年準備全面推廣。
目前,中國已是位居全球第二的制造業大國,但還只是一個貼牌大國,不是品牌大國。中國出口的商品中90%以上是貼牌產品。在向智能制造轉變的過程中,機器換人又成為了其中的一個關鍵。
盡管從2014年開始,珠三角東莞、佛山等地市相繼發布“機器換人”戰略規劃,這些地區實體制造業企業正在朝著工業機器人智能裝備方面轉型,但中國的機器人使用密度仍然較低。
韓國是全球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最高的國家,每1萬名工人中擁有機器人數量347臺;日本排在第二,達到339臺;德國位居第三,每一萬名工人擁有251臺機器人;中國僅有21臺,不及國際平均水平55臺的一半。
苗圩表示,在突破智能制造的過程中,中國制造還必須解決“缺核少芯”、“少創新、缺設計”、“工匠短缺”以及“中小制造業企業缺錢”等短板,這也是中國制造由大到強必須練就的內功。
政策鼎力支持
規劃發布以后,許多人更關心的是,有哪些政策措施會出臺呢?
苗圩說,《中國制造2025》專門針對眼下的急迫問題提出了解決方案。例如財政領域明確將穩定、持續支持制造業發展,財政資金將向高端裝備、工業基礎能力、技術改造等方面聚焦;金融方面,允許制造業重點領域的大型集團開辦非存款類金融機構,鼓勵商業銀行提供個性化信貸產品和金融服務,同時設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人才方面,將推動一些本科院校向技術應用型院校轉型。“這些都是創新點。”苗圩說。
除此之外,“我們還將圍繞《中國制造2025》出臺大約10個行動方案或專項規劃。”苗圩進一步透露,其中五大工程實施方案的編制工作已經啟動,“主要是做一些市場目前做不好、做不了的工作。”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將利用產業聯盟等新模式、新機制,通過市場化運作加強關鍵共性技術研發,今年計劃開展一兩家試點。
苗圩介紹:“基礎材料、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基礎工藝、基礎技術,這工業‘四基’是我們目前最薄弱的環節,工業強基工程一方面通過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來實現,另一方面財政也會支持7億元資金,主要用于平臺建設。”(華夏時報)

提交
直播定檔!見證西門子與中科摩通聯手打造汽車電子智能制造新范式
重磅議程搶先看|揭秘行業熱點,引領技術潮流
光亞論壇·2024 智能產業聚合高峰論壇舉辦!
新訊受邀參加華為Redcap產業峰會,并榮獲RedCap生態合作獎!
2024年斯凱孚創新峰會暨新產品發布會召開,以創新產品矩陣重構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