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網首頁
>

新聞中心

>

人物專訪

>

軟硬結合,走向“復合型”發展道路

軟硬結合,走向“復合型”發展道路

——— 專訪機械工業儀器儀表綜合技術經濟研究所薛一平所長
2008/9/12 0:00:00
過去的三十年是中國自動化行業迅速發展的三十年,眾多國外自動化廠商將最新的技術應用到中國的項目中來。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下,具有生命力的本土的產品和技術不斷崛起。作為八十年代成立的機械工業儀器儀表綜合技術經濟研究所(以下簡稱“儀綜所”)來說,恰好見證了中國自動化行業發展過程。

  儀綜所自成立之初,一直致力于行業軟科學的研究,服務于廣大自動化市場的參與者。在自動化發展的三十年間,自動化市場的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儀綜所在自動化市場發展的潮流中不斷尋找著新的定位和新的發展道路。

  2004年,儀綜所的領導班子在工作中逐漸意識到,在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僅僅從事行業軟科學的研究是遠遠不夠的。從2005年開始,在上級領導的大力支持下,該所進行了大力的改革和結構調整,提出了“軟硬結合”的發展思路。2006年,國資委批準了該所1500萬元建設測量控制及系統實驗室,把所有的調整都基于軟硬結合的方向上,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在檢測認證領域搭建全新平臺的框架。為此,近期我們采訪了儀綜所薛一平所長。


中國工控網記者:您是否可以給我們介紹一下儀綜所的歷史?儀綜所在自動化行業發展的三十年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怎樣的呢?

薛一平所長:上世紀70年代末,在專家的呼吁下成立了國家儀器儀表工業總局,之后儀表總局恢復了情報室的工作。后來國家儀器儀表工業總局撤消成立了機械工業部儀器儀表司,85年正式成立了這個所。從歷史過程來看,儀綜所的業務一塊是情報,一塊是標準化工作的管理。當然,這個所的主要工作方向是配合機械部做一些行業軟科學的研究和管理工作,如情報和咨詢、標準化等等。接近三十年了,一直都在從事軟科學研究的相關工作。

  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行業軟科學研究出現了市場需求弱化的趨勢。過去的情報工作是對國外資料進行搜集,服務于國內的自動化技術的開發。后來隨著情報方面工作的弱化,標準化的研究和行業管理的咨詢逐步成為這個所的基礎,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2004年。

中國工控網記者:儀綜所是如何進行調整以應對自動化市場新的趨勢并服務于各個企業呢?

薛一平所長:作為一個工業經濟研究所,如果單純搞軟科學的研究,恐怕已經到了無以為繼的境地。因此,尋找新的發展道路迫在眉睫。過去我們做標準化的工作做到標準報批就終止了,如何沿著標準化工作繼續深入,拓展服務領域,始終是我們在不斷在思考的問題。而檢測認證正是依據標準,通過檢測設備形成服務能力;此外,通過搭建檢測平臺,還可以深入開展測試方法的研究。去年我們向科技部申請開展這方面的研究工作,也得到了科技部的支持。過去沒有實驗條件,現在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能力,這也是深化標準化工作的一種選擇。

  從2006年開始,國資委批準投入1500萬元建設測量控制及系統實驗室,項目執行期為三年,到目前為止,主要建設內容已經全部完成,其主要的服務方向有三個領域:

一是工業控制網絡性能測試以及通訊的一致性和互操作性檢測;
二是測量、控制及實驗室電器設備安全性能檢測;
三是功能安全的認證、評估。

  從技術能力來講,實驗室目前已獲得了多種資質認證,包括CNAS的資質認證,軍方簽約實驗室的資質,TUV簽約實驗室資質。此外還獲得了一些國際組織的授權認證,如IDA協會對MODBUS和PI國際組織對PROFIBUS PA的授權認證。在目前國內市場使用比較多的20幾種控制網絡中,儀綜所已有11種實驗演示裝置,從種類上,目前國內沒有第二家單位具有這樣的裝備。

  從市場角度來說,目前國內制造業企業選擇開發HART、MODBUS底層產品的比較多,我們開展檢測認證可以從市場規范和技術規范的角度促進企業的開發工作。從2007年開始,儀綜所已逐漸開展社會性服務,但是由于目前建設項目還沒有驗收,所以我們沒有著力進行宣傳,現在的測試量還是比較小。待項目驗收完成后,我們會組織一些有效的社會性宣傳,以使更多的企業了解我們的工作,充分發揮這個平臺的作用,擴大我們的服務領域。我可以舉一個例子:前一段,國內一家大企業開發PROFIBUS PA的底層產品,到德國做了多次檢測,希望通過認證,一個產品花費接近100萬。從企業來看,雖然需要,但這是不經濟的。我們所搭建的平臺就是希望幫助有這方面需求的企業解決在開發過程中檢測認證的問題,配合一些企業在開發的過程中提高工作效率和經濟的合理性。

  從應用層面看,一些行業已經開始強調應用產品的第三方認證。如化工行業、冶金行業、電力行業都已經開始提出使用要求,提高了行業應用的門檻。今后進入國家重大工程項目的產品,沒有經過第三方檢測認證,可能會越來越困難。這也是把握工程質量的一種有效的手段。

中國工控網記者:軟硬結合的發展道路是否意味著軟科學方向的研究弱化了呢?如何從標準方向來引導自動化產品市場的發展?

薛一平所長:其實做任何事情,不能把歷史已經形成的能力完全放棄,到今天依然是如此。標準仍然是我們的主要業務方向。我們做行業的檢測認證平臺只是希望拓展我們為行業服務的領域,絕對不會弱化標準化工作和其他已有的軟科學工作。前一段,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還批復我們籌備成立全國實驗室儀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我們一定會努力把工作做好。

  從總線的角度來說,國家標準還要逐漸形成完整的體系,企業按照體系去找到自己的產品位置并參與相應的標準制修定工作。這些年一些有實力和有眼光的企業在標準化工作的方向投入很大,同時也取得了很好的行業發展地位,如浙江中控的EPA系統,它的標準被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評為2008年度標準創新一等獎,同時該標準在經過課題小組及SAC/TC124全力工作的基礎上,已正式成為國際IEC標準。這是我們國家工業自動化行業20年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一個國際標準提案,影響巨大。

  近幾年,國家對標準化工作的體系建設投入增加的很快,在過去的幾年里,標準制定和修訂費用從不到一個億很快提高到了三個億。國家標準委下達的工作任務也猛增,從自動化行業來說一年大概也有幾百個標準在做。SAC/TC124的秘書處現在設立在我們所,在SAC/TC124的組織里面,有超過300位專家在參與標準的制修訂工作,我們也希望更多有興趣的企業參與到標準化的工作里面來。

中國工控網記者:目前國際標準化組織對自動化技術這一塊的標準制定有哪些新的熱點?

薛一平所長:目前的熱點主要有三個:

  一是安全。圍繞IEC61508的基本理念,各大公司都在開發帶有功能安全的系統,同時需要完善原有的標準,這就必然會出現新一輪的討價還價和爭奪。

  二是控制系統的設備集成。目前IEC/TC65剛剛新成立了一個分技術委員會來從事這方面的標準化工作,對于用戶來說,控制功能的集成、信息管理的集成需求越來越高,在技術上橫向、縱向集成的實際需求十分突出,只有解決好這個問題,用戶使用新技術提高管理水平的風險和成本才能有效解決,因此IEC/TC65對此也把集成的問題列為其標準化的重點。

  三是無線通訊標準。從目前情況來看,無線通訊完全成為一個產業是不可能的。它只是在一些特殊情況下,作為一種技術手段來解決通訊的問題。同時,安全和無線公共頻段的資源也受到限制。有線是最安全的,無線通訊需要解決的安全問題會更多。

  后記:在接受我們訪問之后,薛所長馬上又去會見了德國慕尼黑大學的學者訪問團。從中我們嗅到了該所在國際合作、打破原有體制、改革和發展的新的氣息。在采訪中我們還了解到,儀綜所檢測認證工作的目標是建立一個科學、合理、高效、公正的社會公共平臺。我們更希望看到,該平臺的建設能更好的服務于本土自動化和科學儀器企業。
動化和科學儀器企業。
>
投訴建議

提交

查看更多評論
其他資訊

查看更多

中國聯通首個量子通信產品“量子密信”亮相!

國家重大裝備企業齊聚高交會 中國科技第一展11月深圳舉行

東土精彩亮相華南工博會,展現未來工業前沿技術

ATMS邀請函 | 以智馭新,協作創造汽車行業新質生產力

直播定檔!見證西門子與中科摩通聯手打造汽車電子智能制造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