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網首頁
>

新聞中心

>

人物專訪

>

做工控領域的領導者

做工控領域的領導者

——— 訪研華電腦董事長劉克振
2008/4/17 14:53:00
什么是品牌?
品牌是顧客認為你是什么,不是你認為自己是什么,品牌不是計畫出來的。
研華今年創立第二十五年,從初期的五名員工到現在規模三千多人,至今已是全球工業電腦領導廠商之一,不僅曾獲選臺灣十大品牌企業,從創業以來沒有一年的成長低于前一年,更不曾出現過虧損。許多人好奇研華在全球工業電腦品牌和通路布局的成績,想了解研華究竟有哪些撇步?其實我們從來沒有號召要做品牌,也沒有設想公司規模多大、多賺錢,研華能有此成績,最主要仍是當初成立背景的協助,還有我們堅定方向這兩因素。
研華創辦人多半來自惠普的儀器部門,惠普在當年已經是世界領導廠商。在三十年前進入最厲害的公司,薪水最高、技術和管理也遙遙領先臺灣公司,讓我們學習和看到全球的經營布局,起初創業時也相當程度模仿惠普的經營模式。
我相當鼓勵年輕人出社會后,一定要找個【好】公司、規模大一點的公司學習,還要有熱忱。因為,在好的公司才會幫助你看到【局】;而為自己的熱忱工作,會使自己不會計算、計較太多,更能發揮創意和持續努力。我們早期對公司的方針、遠景和理念訂得很清楚,就是因為我們心中有局,即使外在環境有大變化,但在我們心中的藍圖架構仍是很清楚的。
第二則是我們思考的方向。研華不變的定見是:我們服務什么顧客?一開始研華就定位在服務“系統整合商”(SI),以前是電腦、現在是網路時代的系統整合商,服務的顧客都沒變。再來則是設定成為該領域的領導廠商,而不是一個很賺錢、但排名很后頭的廠商。寧可做小一點,但一定要做該領域的領導公司,這些看似細微但卻很清楚自己的定義,就能得到長期的成功。
我們其實在品牌、通路上并沒有特別偉大的做為,但就因為信念不變、有共同的目標,自然而然就會形成一個品牌和通路,研華得過臺灣前十大品牌,但我們從沒號召要做品牌,我們只不斷努力把上述這些不變的定義做好,很多事情就水到渠成。
我認為,成名的品牌都不是計算出來的,不只是研華,沒有一個品牌在剛開始成立時就說“要成為一個品牌”。什么時是品牌?品牌是顧客認為你是什么,不是你認為自己是什么,品牌不是計畫出來的。政府經常說要補助做品牌,但做品牌不應該是坐下來談如何“創造”品牌,研華里頭沒有一個人在喊品牌,我們只會想著,如何要透過產品、訊息平臺,來和我們的顧客做更緊密的連接。客戶認定我們專注提供平臺產品給全球系統整合商,我們也希望在該領域被認定是世界領導者,更是值得信賴的廠商。
舉例來說,研華最初定義自己是“IEEE 488 Professional”,希望自己是這個介面的領導專家,二十年來我們的slogan換了大概十次左右,如今是“Trusted ePlatform Services”,每次都隨著環境改變擴大范圍、與時俱進,就是要追隨并專注提供平臺產品這個概念,雖然外面的人看不懂,但客戶跟隨我們多年來,看了都很感動。
談到往后的研華,我希望把工業電腦往“集團化”方向推進。工業電腦范圍很廣,從醫療、博弈、工廠自動化,環保等,以前工業電腦是“吃飽就好”,沒有顯著或專業的領域區分,但現在已逐漸走向垂直領域的專業,這是工業電腦未來趨勢,例如博弈、醫療等專注各領域的“專業型工業電腦”廠開始出現。
我預估,未來專業型工業電腦的成長會由于通用型工業電腦,但研華已是通用型工業電腦,那該如何改變?我們提出四加N的事業體概念,四就是各個事業群,未來各個事業群也能有各自子公司,N則是朝下游的關系企業、客戶、市場領域去結盟。四加N就是讓研華將來仍舊不斷服務更多客戶、提供更多產品,還可以用子公司去貼近更多下游的市場、通路,兼具通用型和專業型優勢,相得益彰。
我們最近也正cook一家新公司叫BCM,將WEB 2.0的概念用于此,這家公司自己不做研發、不做制造,只做通路產品,而且是以顧客角度回過頭來看產品,我們稱為顧客導向的采購代理制。過去研華只賣我們設計的東西,客戶只能被動地選擇我們提供的方案,但是WEB 2.0的概念不同,客戶想要的東西即使我們沒有,我們也要為他們找到。“你要什么,我們都做給你。”研華希望在工業電腦的轉型趨勢,上下游都能夠參與。
另外值得觀察的是,異業交流在工業電腦界將蔚為趨勢。由于工業電腦的零件都和一般個人電腦一樣,因此,零件、技術的共通變得很重要,加上工業電腦成長性愈來愈大,因此與個人電腦產業的連接就愈顯重要,例如研華和華碩、近期的廣達和控創、鴻海和瑞傳等例子都不令人意外。
這樣的趨勢不僅凸顯工業電腦產業一直在擴張、變重要,也意味著異業結盟已是所有產業的潮流,對工業電腦也很重要。一般來說,工業電腦兩個結盟對象,一是上游商業電腦;二是和市場、零售業、客戶端結盟。和上游結盟很容易就能省下10%,像是研碩(研華和華碩成立的工業電腦公司)專注在制造、采購和設計,完全不涉及品牌和通路,這是研碩的定位,但對華碩而言,協助我們采購和制造只是“多一雙筷子”不費事,不僅能藉此入股工業電腦公司,又能幫助我們零件共購省成本,屬于雙贏。
在我眼中,研華二十五年一路走來,實在算是沒碰過瓶頸和危機,從初期投資200萬元,一直到現在資本額將近50億元,從來沒有募資過,幾年前發生的“匯損7億”事件只能算是個錯誤,但不至于是個挫折,我不認為企業一定要受過挫折才能成長,研華就是專注自己的本業,一直做下去。
未來研華集團化成型,將進入更多垂直領域,環保、醫療產業,深耕更多領域的工業電腦,我們定義的平臺服務也相當適合做國際化、WEB 2.0概念的產業,此外,臺灣的PC環境、工業發展完善,也造就我們工業電腦的蓬勃發展,我很慶幸我們一直在這個產業里。

投訴建議

提交

查看更多評論
其他資訊

查看更多

研華發布RK3588 SMARC 2.1核心模塊ROM-6881

研華與臻鼎達成戰略合作

加速推進邊緣AI應用落地,賦能產業智能化轉型

AI引爆邊緣計算變革,塑造嵌入式產業新未來

超越尺寸限制:ROM-2820 OSM超小型核心板迎接HMI創新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