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網首頁
>

新聞中心

>

人物專訪

>

一泓清泉 格外亮麗

一泓清泉 格外亮麗

——— 訪泓格科技創始人、總經理陳瑞煜先生及大陸區總經理謝聰敏先生
臺灣工控企業對于這個行業發展的貢獻可以用卓越來形容,因此,對于臺灣工控企業一直較為關注。

在記者接觸過的許多臺灣工控企業中,兩類企業備受關注:一類是產品線齊全、提供全面解決方案、并迅速“擴張”而成為這個領域的世界級強者,比如研華科技;而另一類則是專注于某一“小”的高端領域,矢志不渝,最終成為這個“小”領域的開路者,比如泓格科技(ICP DAS)。

如果把目前的工控領域比做一片紅海,泓格科技則是山谷里涌出的一泓清泉,顯得格外亮麗,似乎流淌著的是一首沒有結尾的曼妙音樂,而且彈奏著自己獨特的音符。

也許,泓格科技的名氣目前在中國大陸還不足夠響亮,但當年暢銷中國大陸的牛頓-7000和iDAM-7000模塊,就是以OEM的方式由泓格生產的。這個成立于1993年并專業從事工業數據采集產品開發并行銷全世界的公司,多年來一直是一個非常專注的技術開發型公司,在工業自動化的數據采集、傳輸和控制領域不斷耕耘,努力把最新的技術、知識、產品和服務貢獻給用戶。

而當泓格科技舉起“PAC引路人”大旗時,業界更是對其“刮目相看”。這個曾經“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何以有如此大的“能耐”?為探尋泓格科技發展之路,本刊記者日前專訪了泓格科技創始人、總經理陳瑞煜先生(以下簡稱“陳總”)及大陸區總經理謝聰敏先生(以下簡稱“謝總”)。

厚積厚發 從軟邏輯到PAC

如果在地上有一泓清泉涌出,勢必在地下經過長期積累和沉淀。泓格科技并非一開始就氣勢磅礴。

“從七、八年前第一次接觸到軟邏輯開始,我們配合的合作伙伴倒閉了幾次,可是泓格堅持了下來”。陳總如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者,講述著泓格的發展歷程。“其實在那個時候,我也不知道軟邏輯這么好用,大家都認為軟邏輯可能是一個書生想出來的學術名詞。但基于對技術發展趨勢的判斷,泓格專注于研發軟邏輯相關軟件。到今天,連一些國際自動化巨頭也有了軟邏輯,證明我們的堅持非常正確。”陳總說,每一家廠商的PLC語言都不標準,如果客戶用了一家的,就不能用別家的,因為沒有標準接口,而軟邏輯則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它是國際標準型的語言。

出身于臺灣工研院資深研發工程師的陳總對行業技術發展一直有著清晰的判斷。源于在美國參加的一個嵌入式技術展覽,2003年,泓格專注于研發嵌入式軟硬件,這也才有了后來I-7188以及WinCon等PAC產品,因為它們都是基于嵌入式技術發展起來的。可以說,專注于嵌入式技術研發是泓格成為“PAC引路人”的主要原因。

2005年,泓格發表新一代概念產品——可編程自動化控制器 (Programmable Automation Controller) 和可編程設備服務器 (Programmable Device Server),成為國內最早的PAC供應商之一,至此,也奠定了泓格 “PAC引路人”的地位。陳總表示,他更愿意把“PAC”中的“A”解釋為“Advanced”,他認為PAC確實是更先進的PLC和IPC。

客戶之恩 需求驅動讓PAC日臻完善

如果說研發PAC主要是由于泓格對技術的正確判斷,那么PAC的真正發展和完善則主要源自客戶的需求。

陳總說,泓格最初也賣過IPC,但是很快發現PC-BASED并不能滿足真正工業自動化的需求,客戶需要的是既要可靠、穩定,又要開放、擴展的控制產品,PLC或PC-BASED都無法滿足,而PAC的產生則順應了市場和客戶的需求。


“我非常感謝大陸許多有遠見、富于創新和敢為天下先的民營企業家,因為是他們大膽地對泓格產品的試用并提出許多建設性的改進意見,才使我們的產品日臻完善”。陳總顯然滿懷感激之情。

謝總舉了個例子,他說泓格目前開發的發動機檢測系統,就是與客戶共同合作的結果。他坦言,發動機系統泓格并不是很懂,但是他們找到內燃機研究所共同開發,而內燃機研究所則把自己的需求很清楚地表達,并提出了許多專業意見。在本次深圳舉辦的“PAC高峰論壇”上,泓格就特別邀請了上海內燃機研究所的吳凱先生對泓格PAC產品從另一個角度作了精彩解說。吳凱先生帶來了最新實施的一個PAC應用項目——以WinCon-8000為平臺構建的發動機測試系統,該系統成功地將PAC應用于發動機試驗測試系統,用以對發動機各項指標進行實時采集和遠程監控,較傳統測試系統更方便快捷準確。


“我們的PAC產品正在應用于更多行業和領域,而我們并非這些行業和領域的專家,因此我們將繼續傾聽客戶的意見,與客戶共同開發專用型產品,不斷滿足客戶的實際需求”。謝總這樣表示。

涌泉相報 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

專注是泓格的特征,分享則是泓格的態度。

陳總認為,泓格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功,一是專注,二是懂得分享。

從軟邏輯、嵌入式,再到PAC,泓格一直專注于在這個“小”領域做“大”文章。專注的烙印打在泓格的每一款產品上。比如,泓格推出的基于CAN總線的系列產品,是投入了一個研發團隊花費五年時間研發出來的。陳總說,這是因為他在1983年去過德國,對其產生強大震撼的就是德國人做事的持久,其實他們并不一定比中國人聰明,但是他們生產的產品卻是世界上品質最好的。泓格投入了如此大精力研發的產品當然也給業界設立了新的高度,其他企業若不花費三、五年的時間,恐怕很難趕上。

而懂得分享則是企業永續發展的不二法寶。其一是真正的“以人為本”。在泓格,陳總一般對員工不做“硬性”的任務規定,他認為,要研發出真正的好產品,需要足夠的時間,而且他會給員工“三成的自由度”——即把30%的工作時間作為機動,而不是把整個工作時間填得滿滿的,他認為許多好的創意都來自于“自由時間”的靈感。其二是真正“分享成果”。謝總解釋,分享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很難,因為涉及到利益。而泓格對于骨干員工配給了股份,大家可以在一個平臺上長期發展;泓格不斷調整與經銷商的關系,與合作伙伴融洽相處,共同成長;泓格對于人才的培養則設定了長期計劃。謝總表示,泓格在大陸主要采取的是“就地取才”以及“本土化”的策略。“從去年初, 我們在武漢成立培訓中心開始, 我們投入了相當大的人力來做好這項工作,第一階段是提升員工的專業能力,目前這項工作仍在持續進行中;第二階段,我們希望把這套模式與我們的經銷商分享,我發現中國不缺專業人才,而欠缺的就是管理的人才,今年,我們陸續在深圳、成都、昆明、濟南與青島等地成立辦公室,我們需要大量的人才加入,當然我們尋找人才的原則是絕對避免向同行挖角,大量的任用無經驗的新人;此外,我們也鼓勵內部人才轉調,歡迎有創意的員工貢獻他們所長,當然充分的工作授權也是泓格的特色,我們希望所有泓格的員工都能‘快樂的工作’、‘聰明的工作’。”“我們不一定要找很聰明的員工,而更看重員工在這個行業長期發展的意愿”。謝總如此表示。

許多人認為企業員工流動率控制在30%以內就屬于健康,但泓格卻認為這很危險。多年來,泓格的人員流動率在5%以下,實屬業內罕見。謝總表示,要解決員工非正常流動問題,企業主與員工必須有共識,人才是企業的根本,“企”字少了人就變成“止”,在員工努力為企業主“鞠躬盡瘁”之時, 企業主如何與員工“分享”成果,才是解決人才不正常流動之道。

流向遠方 持續為PAC做引路人

從將自己定位為“PAC引路人”的那天起,就注定泓格要走一段不平凡的道路。

畢竟,要大多數用戶快速接受PAC,需要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

在大部分傳統領域,PLC依然牢牢地占據著主導地位;而PC-BASED也在許多領域形成一定規模。要完全改變目前的格局并非易事,需要較長期地培育市場。

當然,陳總對PAC的未來非常樂觀。他堅信,PAC是整個工業控制技術的方向,因為她結合了PLC和IPC兩者的優勢。而且,目前的業績也證明了這一趨勢。PAC已經占據了泓格科技30%的份額,而且成長速度非常快。

從短期的目標來說,陳總期待著泓格明年在臺灣“上柜”,使更多人分享到先進的工業控制技術帶來的成果。

而從長遠來講,“我的目標是泓格這樣一個中國的企業做出世界級的產品,能讓外國人給我們肯定,給我們由衷的掌聲。這不是因為我們的產品便宜,而是因為技術的領先和產品的品質。”顯然,陳總并不是只站在一個企業的角度看待未來。而要做到這點,一要執著,二要持續投入。泓格目前在臺灣有200多名員工,其中研發團隊超過一半,陳總說還將繼續加大研發力度。這種研發不是閉門造車,而是真正了解客戶需求,開發適合客戶的產品,并為客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

這是一個出身于研發工程師的企業家的情結!這也是一種英雄的情結!

然而,自古英雄多寂寞。顯然,這泓流淌在山谷間的清泉在匯聚成川之前將耐住寂寞,抵制誘惑,進而才能沿著正確的方向流向遠方,最終勢不可擋!

投訴建議

提交

查看更多評論
其他資訊

查看更多

【新品發布】泓格單相智能電表:PM-311x-240P 系列

泓格在泰國棕櫚油制造廠的智能制造解決方案

泓格設備聯網解決方案在無人商店的應用

泓格環境及能源監控解決方案在信息機房的應用

泓格遠程照度溫度濕度和露點數據記錄模塊新品發布:DL-110S-E / DL-110S-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