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網首頁
>

新聞中心

>

人物專訪

>

我們只有一次機會——專訪和利時總裁王常力博士

我們只有一次機會——專訪和利時總裁王常力博士

從媒體的角度,在與眾多自動化品牌接觸中,和利時可能是不太活躍、不恃張揚,甚至近乎保守的公司。然而,業界尤其是用戶在談及和利時時,更多的是肯定、贊許、希望和尊重,為他們每年為行業和社會所創造的價值以及不斷創新、應用國際化挑戰的勇氣和責任。這一點上,他們“說得很少,但干得很實。”
2006年11月1日,在上海工博會開幕當天,和利時總裁王常力博士在展臺上面向客戶和20多家中外媒體,隆重發布了和利時LK大型PLC。這是我國首款自主研發的大型PLC產品,也是繼2004年小型PLC問世以來和利時公司在國產PLC市場的又一次飛躍。在同期舉行的上海市自動化學會2006年年會上,和利時總裁王常力博士作了一場專家報告,非常坦誠、理性地對我國民族自動化企業的前途和出路進行難得的思考與探索。在現場,與低調實干的王總一同接受專訪的還有和利時執行副總裁孫強毅先生。孫總原任美國英維思中國區總經理,現加盟和利時,意味深長,抑或是和利時的特別之處和未來前景吸引并打動了他?

應對國際化挑戰
15年前,當我國自動化市場還處于萌發中,以和利時、中控、上海新華為代表的一批國內自動化公司,用自信和汗水,開發出中國人自己的DCS,打破了國外廠商一統天下的格局。
如今,這批國產自動化廠商紛紛走過了10年發展之路,憑借具競爭力的產品和解決方案、更符合國情的貼心服務以及持續自主創新精神,已由當年兄弟式作坊創業發展成逾千人大企業,每年銷售業績也由幾十萬遞增到10億以上。
肯定成績的同時,深有憂患意識的王總也看到目前我國自動化行業發展的現狀仍不容樂觀:國產DCS在中小型裝置上已經占有絕對優勢,尤其在部分大型裝置,如電力行業等已有所突破,但在乙烯、煉油等大型復雜裝置仍缺少經驗和業績;我國PLC市場幾乎全被國際品牌占有;部分儀器儀表國產化獲得成功,但仍以依賴國外技術為主;在一些工程應用領域已培養出一批集成商,但其應用終端產品,以及市場和管理經驗和規模等仍顯不成熟。
面對在家門口越來越擴張的國際大公司的競爭,以及全球越來越趨同的經濟一體化,對于中國自動化企業的出路,王總只有一句話:路在腳下,勇敢地應對國際化挑戰。

和利時的思考和探索
說到國際化,很多朋友會跟我一樣首先想起Emerson、橫河、Honeywell等品牌的響亮。誠然,我國自動化企業起步晚、基礎薄、底子差、資本小,無論從哪個環節似乎都無法與這些國際巨頭相抗衡,如何談直面國際化挑戰?筆者把這個大大的疑惑拋給了王總,于是有了下面的對話:

筆者:您認為真正的國際化應包括哪些內涵?
王總:一個封閉的公司必將被淘汰。在國際化分工中,公司要實現自己的獨特價值,需要在三方面做到真正的國際化:文化和品牌的國際化;經營模式的國際化;管理和人才的國際化。首先我們自己要有國際化意識,要克服自卑心理,看看我們在能力、質量和效益方面能否達到Emerson、橫河的水平?說到國際化,不是指僅僅在巴基斯坦、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有些項目,而是應該把產品打到美國和歐洲市場去,與國際大公司同臺競技。而目前國內公司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實現產品的國際化,做到這一點,必須超越國際質量要求,取得通行國際標準認證,如CE、UL以及SIL3/4級安全認證等;產品工藝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標志之一是與國外先進產品放在一起,不會感覺低人一等。

筆者:和利時推出國內首款自主產權LK大型PLC,相信也是和利時進軍國際市場的一個重要信號。能分享一下其間的過程和收獲嗎?和利時為此作了哪些努力和探索?
王總:確實,這是我們改進產品模式的一個重要決策,PLC產品的開發成功,是為外銷作準備的。
15年前,當我們開發DCS時,沒有幾個人相信我們能成功。今天,和利時DCS不僅廣泛應用到電站、石化、建材、冶金、制造等行業,還成功開發了核電站系統業績。2001年,在與同行、專家交流時,我們就在思考為什么中國的DCS能做起來,而國產PLC還未有突破。彼時,國內PLC市場已經被國外知名廠商所占據,且價格已經壓得很低。2003年我們下決心開發時,也聽到了各種疑惑和擔憂的聲音:畢竟PLC與DCS不同,我們能否開發出同等水平的產品?況且PLC的應用模式與DCS不同,DCS可以自己做工程,如果產品存在一些非本質缺陷,我們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工程隊伍彌補,而PLC則要有系統集成商來完成工程,需要提供真正的產品,我們的產品能保證質量嗎?還有一點,DCS可以是架裝的板級結構,模具不多,模塊種類相對也較少,而PLC則是完全的模塊化結構,全部要開模具,我們的工藝行嗎?我們的成本能控制得住嗎?
對于這些,和利時人沒有太多解釋,只堅信一點:用戶只給我們一次機會!我們也只能抓住一次機會!帶著無限的擔憂和期望,我們開始了PLC的開發征程。
我們先拿LEC G3小型PLC試水,也是“探路者”,500多個成功應用項目和400多個用戶,將近1億的合同額證明這一步是正確的,產品質量也是過硬的,目前我們已放量銷售并將迎接規模化生產。同時開始向下一步目標邁進:開發LK大型PLC。為確保成功,在前期市場調研和分析中,我們找來了施耐德、羅克韋爾、西門子、歐姆龍等幾乎所有國際著名品牌PLC的性能指標和尺寸,決定采用這些技術指標的上限作為LK的指標,尺寸的下限作為LK設計目標。經過16個月的努力,LK大型PLC終于能在此次工博會成功亮相。秉承和利時DCS的設計和研發優勢,LK大型PLC又被賦予新的創意和特征:采用高速同步串行總線,使其訪問I/O速度和訪問內存一樣;單條指令執行時間僅為13ns,這超過了目前最快的西門子S7-400速度;模塊和端子上下分開結構,方便接線和檢查,等等。對于產品質量,仍然堅信這一點:一步到位!把握唯一一次機會!

筆者:說到這里,再次重提一個經常掛在企業老總嘴邊的一個詞:自主創新。我們的自動化企業能取得今天的輝煌,很大部分歸功于良好的創新機制和優秀人才。新的“十一五”規劃對企業自主創新更是給與極大的政策支持和保護。和利時的自主創新如何體現?人才機制又是如何考慮?
王總:自主創新,確實人們提的很多,但有時也帶有一絲苦澀。創新是為產業發展服務的,而不是為技術服務的,最根本的是要有一個好的機制;長期創新需要高投入,風險很大,但結果可能事與愿違。作為一家長期投資公司,和利時信條是:抵住誘惑,耐住寂寞,穩中求進。這5年來,和利時很少說大話和豪言壯語,但路走得很穩,干得很踏實。創新是需要抵住誘惑的心態和長遠的發展眼光。我們開發LK大型PLC,雖然只用了16個月的時間,但其中是凝聚了很多積累,如我們在工業以太網、低功耗、CPU、高速總線等方面的優勢,都體現在LK的特質中。
員工是企業的主人,只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創建一流的企業。硬件的配置很容易實現,但理念的認同和追求確是優秀團隊建設的基礎。我們邀請孫強毅先生加盟,他十幾年來的跨國企業管理經驗以及運作理念,相信會加速和利時國際化步伐。我們需要改變國人甚至公司內部認為我們是國內公司的觀點,我們要做總部在北京、面向世界的國際公司,無論從產品質量還是團隊素質,我們都不比別人差。

筆者:和利時對成就國際性公司的規劃和發展思路如何?
王總:還是這四句話:抵住誘惑,耐住寂寞,長期投入,自主創新。目前我們只在DCS市場占有一席之地,PLC事業還剛剛啟程,未來發展需要一步步走,沒有任何捷徑而言。我們的目標是成就百年公司,需要有長遠的眼光和決策。2006年是公司的儲備年,我們用3年的時間在能力·質量的提高上,經營目標和效益則排在第三位,放在5年之后。在業務上我們有三個設想:首先,一部分走向高端,如安全/信號產品和系統,其技術含量高,能展現和利時實力和優勢;第二,對DCS進行升級,發揮傳統優勢,獲得持續成功;第三,真正實現PLC的產業化,并在國內PLC市場中占有一定份額。
早些時候我與中控金建祥總裁、中自王文海總經理溝通時,我們都有這樣的共識:要想提升自己,減少行業惡性競爭,就必須避免低水平徘徊,自主創新,走差異化道路。我們1993年就提出,要努力做好兩件事:做別人不做的,做別人做不了的。我們堅信和利時有能力成就參天大樹,只有根扎得越深,才能長得越高。


投訴建議

提交

查看更多評論
其他資訊

查看更多

和利時 T50通用透平控制器

2012年度階梯計劃核電站智能測試項目通過驗收

北京市工業控制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裝置項目通過驗收

和利時中標中國平煤神馬集團開封東大化工項目

寧德核電1號機順利通過168小時連續運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