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創新是最有效的創新——訪和利時公司總裁王常力博士
2006/12/19 15:59:00
2006年4月24日~28日,德國漢諾威工業展覽會的“熱度”,讓北京和利時系統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和利時公司”)的總裁王常力多少有些措手不及。和利時公司自主開發的HOLLiAS-LEC G3系列小型一體化PLC,在展會受到了眾多國際用戶的“追捧”。看著公司投入大量資源、精心研制出的產品如此受國際市場歡迎,王常力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現年43歲的王常力,1984年7月以優異成績畢業于天津大學自動化系,同時以全系第一名的成績考取天津大學系統工程研究所研究生。1988年,王常力在英國Lancaster大學取得博士學位提前畢業,放棄了攻讀博士后的機會回到祖國,根據自身專業特點選擇了電子六所作為事業的起點,從此便與自動化結下了“不結之緣”。
人和、地利、天時
而真正開始進行“創新”,研發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緣于與美國西屋公司合作的經歷。1990年,王常力負責武鋼能源中心計算機控制系統和管理系統的項目,在美國與西屋公司合作一年。憑借多年的技術積累和天分,王常力不但提前半年完成了項目設計任務,還在業余時間完成了HS-DCS-1000分布式控制系統的設計工作。
“自滿清以后,中國人最大的悲哀不是能耐沒了,而是信心沒了,這是讓我最難過的一點。我認為中國人自信心的恢復比攻克技術難題還要重要。在與西屋公司合作的經歷反而給了我信心,我相信中國人會做得更好,沒有什么是中國人不敢為的。”王常力的話語擲地有聲。
因此,他提前從美國回到電子六所,頂住了來自外界和內心的巨大壓力,開始了將該系統由設計方案變為現實產品的艱難征途。“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他和他的團隊,終于成功地開發出我國第一套具有獨立版權的自動化控制系統HS-DCS-1000,填補了我國DCS(分布式控制系統,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的空白,并成功推向市場。此舉改變了國外DCS系統壟斷中國市場的局面,極大地推進了我國計算機應用和自動化領域科技發展的進程。
1993年,在電子六所領導的支持下,王常力憑借著所內提供的30萬元現金、率領42個人成立了華勝自動化事業部(北京和利時系統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前身),組建了集自主研發、生產、銷售和工程實施于一體的經營實體。自成立以來,公司從未中斷過技術創新的步伐,公司的創業史就是靠企業本身積極的技術創新活動來推動的。“我就是要做別人不做的事和別人做不了的事。我佩服并敬重那些國際知名的自動化企業,但并不怕他們。我選擇公司的技術研發方向,只問前景好壞,不管是否有人試過。”就是在這種頗具膽略的思路指導下,和利時公司緊跟市場步伐,推出一代代能與國外品牌競爭的產品,使企業在愈演愈烈的市場競爭中,以高于業界平均水平甚至連年翻番的速度快速成長,并在短短的十年內成長為業界的佼佼者。在“十五”期間,公司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電、60萬千瓦大型火電機組的關鍵設備和大型綜合自動化監控系統,在接近4000個項目中獲得成功應用,打破了跨國公司對技術的壟斷,為建設單位節約資金40多億元,為發展我國民族自動化產業做出重大貢獻。
在“為用戶創造價值”的經營理念指導下,十幾年來,和利時公司一直在多領域、多行業保持快速穩健的發展。公司產品在核電、電力、化工、建材、冶金、造紙、制藥、環保、鐵路交通和城市軌道交通等行業或領域,都獲得了廣泛的應用,在自動化業界樹立了響亮的品牌。
就在2006年國慶期間,和利時公司又傳來喜訊,由該公司研制的首臺國產600MW火電機組控制系統HOLLiAS MACS成功投運,標志著我國國產控制系統又一次進入新的發展里程。
“體制創新是最有效的創新”
回顧10多年來取得的成就,王常力坦言是“創新”給和利時公司帶來了生命和活力。在與記者面對面的交談中,王常力談到自己對于“創新”的理解和體會時,可謂妙語連珠,觀點新穎獨到。
“體制創新是最有效的創新,是所有創新的基礎。因為創新是需要投入很多資源、承擔很多風險的,如果一個企業不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體制,那創新肯定是沒有效果的。所以,創新一定要為企業戰略服務,否則就肯定還是停留在口號上。”
“現在很多人提創新,就認為是技術創新。其實創新包括方方面面的內容,比如生產方式的創新、商業模式的創新。像戴爾,它在研發上的投入并不多,但是它創新了一種商業模式,很快使自己躋身于全球個人電腦供應商的前列,這就是一種有效的創新。”
“創新要為戰略服務。一個企業應該有好的戰略、好的方向,這種創新一定事半功倍。所有的創新都是為戰略服務的,因為任何一個企業他的資源都永遠是短缺的。只有說把有效資源用到最該用的地方,這樣,效果才最好。”
“創新要以市場為導向。因為創新的最終目標是為了發展生產力,是把實驗室的技術、成果轉化為產品,而不是僅僅為了通過“鑒定”。因此,創新要面向市場,為市場服務,要接受市場的檢驗。”
“創新要抵住誘惑、耐住寂寞。因為創新需要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最怕的就是隨波逐流,看到什么流行就做什么。選定一個目標之后就要執著地做下去。”
“最有效的創新是“一把手”抓創新。因為創新是有風險的,是要負很大責任的。如果讓別人來做這件事,不太公平。因為“一把手”掌握著最豐富的資源和條件,或者說是能力”。
對“創新”如此深刻的認識,還是王常力在帶領他的團隊從一個自動化事業部,到創建出目前穩坐國內自動化行業頭把交椅的股份制公司的過程中逐漸悟出的。
“以前談到創新一般都是以高校和研究所為主,但是他們離市場太遠,很多情況下是開了很多的花,結的果卻不多?,F在,特別是十六屆五中全會之后,我們國家已經明確了創新的主體是‘企業’。因為我們以前長期是拿‘市場換技術’,而真正的核心技術是換不來的,只能靠自主創新。另外,我認為科技部和國家發改委應該多從創新機制上引導企業去創新,而不是自己如何去推動創新。因為,‘我’要‘你’創新是間接的,而‘我’要創新那就是直接的了。”王常力對于當初和利時從研究所跨越到企業的第一步倍感欣慰,同時也對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提出了自己的期望。
“企業不是吹出來的”
其實和利時公司能走到今天,除了積極響應用戶需求,汲取世界先進技術營養,在技術上爭創一流,保持領先,還有更重要的一個因素,那就是公司在企業管理上的靈活創新以及王常力本人對人才的重視。
“人最難的是承認自己的不足,我比較能夠面對現實。我擅長于搞技術而不是搞權術,也不想把公司變成權力場,所以我和周圍的人都很簡單。和利時為員工提供足夠的空間去發揮才能,而不用擔心復雜的人際關系。”王常力對下屬授權很充分,干部成長快、執行力強,所以他自己也很灑脫。正所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和利時的名字寓意為“天時、地利、人和”,王常力把“人和”排在第一位,可見他對人才的看重。“我要為所有認同和利時文化的員工提供發揮才華的舞臺、合理的報酬以及愉快并富有成就感的工作環境,為員工創造價值”,這就是王常力直白的內心流露。
“在管理上,我的體會是:首先,管理是隨著企業的規模在長。這就跟人穿衣服一樣,什么樣的身體穿什么衣服,什么身份穿什么衣服。管理也是一樣的,其構架要根據企業的發展階段來調整。其次,管理上要引導和激勵相配合。光鼓勵短期可以,長期是不行的,長期必須引導和激勵相配合;但光激勵而沒有一個正確的引導也不行,它就變成了一個唯利是圖的的團隊,你要有一個正確的引導方向,二者缺一不可”,王常力說。
其實一向穩重的和利時也有過“青春躁動”的時候,在由事業部改制成股份公司的過程中,王常力也曾有過很多想法,比如搞“樓宇自控”等,但是實踐證明這種做法超越了和利時的發展軌跡。公司發現問題后,很及時地將它都砍掉了。2000年之后,和利時明確了發展方向,開始“返璞歸真”。“近幾年來和利時很少說大話,很少有豪言壯語。因為我們找到一點做企業的感覺了,企業不是吹出來的,而是踏踏實實干出來的。”王常力笑著對記者說。
在和利時十三年的風雨歷程中,王常力強調“快”對公司發展的重要性:技術研發要快,要趕上國際先進水平;產品生產要快,要以最快速度進行市場推廣;為客戶服務要快,要做到一流的服務;公司戰略要快,要沖在國際化的浪尖潮頭。
他說,“等待就是最大的風險。市場經濟不會有什么機遇會等著你,等你百分之百準備好了,別人早就抓住這個機會跑出很遠了。競爭本身就需要速度,有時候一招慢、招招慢,最后盡失先機。所以我不能停下來,和利時也不能停下來。”
“我希望幾年之后,和利時公司能在國際自動化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在用戶心目中能與國外大公司不相上下。我知道這個很難,但我仍然有信心。”王常力的一席話真可謂氣勢如虹,透出了他內心的那份豪氣與自信。
臨近采訪結束時,王常力對記者說了這樣一句話,“我說過的話我負責,哪怕聽起來比較刺耳;不是我說的話概不負責,這就是我的風格,所以請記者一定要如實呈現。”這樣直白的結束語讓記者多少有些意外,但是也透露出了王常力的率真。
相信在這樣一位直率、睿智的企業家的帶領下,和利時的“明天”一定“會更好”!
現年43歲的王常力,1984年7月以優異成績畢業于天津大學自動化系,同時以全系第一名的成績考取天津大學系統工程研究所研究生。1988年,王常力在英國Lancaster大學取得博士學位提前畢業,放棄了攻讀博士后的機會回到祖國,根據自身專業特點選擇了電子六所作為事業的起點,從此便與自動化結下了“不結之緣”。
人和、地利、天時
而真正開始進行“創新”,研發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緣于與美國西屋公司合作的經歷。1990年,王常力負責武鋼能源中心計算機控制系統和管理系統的項目,在美國與西屋公司合作一年。憑借多年的技術積累和天分,王常力不但提前半年完成了項目設計任務,還在業余時間完成了HS-DCS-1000分布式控制系統的設計工作。
“自滿清以后,中國人最大的悲哀不是能耐沒了,而是信心沒了,這是讓我最難過的一點。我認為中國人自信心的恢復比攻克技術難題還要重要。在與西屋公司合作的經歷反而給了我信心,我相信中國人會做得更好,沒有什么是中國人不敢為的。”王常力的話語擲地有聲。
因此,他提前從美國回到電子六所,頂住了來自外界和內心的巨大壓力,開始了將該系統由設計方案變為現實產品的艱難征途。“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他和他的團隊,終于成功地開發出我國第一套具有獨立版權的自動化控制系統HS-DCS-1000,填補了我國DCS(分布式控制系統,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的空白,并成功推向市場。此舉改變了國外DCS系統壟斷中國市場的局面,極大地推進了我國計算機應用和自動化領域科技發展的進程。
1993年,在電子六所領導的支持下,王常力憑借著所內提供的30萬元現金、率領42個人成立了華勝自動化事業部(北京和利時系統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前身),組建了集自主研發、生產、銷售和工程實施于一體的經營實體。自成立以來,公司從未中斷過技術創新的步伐,公司的創業史就是靠企業本身積極的技術創新活動來推動的。“我就是要做別人不做的事和別人做不了的事。我佩服并敬重那些國際知名的自動化企業,但并不怕他們。我選擇公司的技術研發方向,只問前景好壞,不管是否有人試過。”就是在這種頗具膽略的思路指導下,和利時公司緊跟市場步伐,推出一代代能與國外品牌競爭的產品,使企業在愈演愈烈的市場競爭中,以高于業界平均水平甚至連年翻番的速度快速成長,并在短短的十年內成長為業界的佼佼者。在“十五”期間,公司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電、60萬千瓦大型火電機組的關鍵設備和大型綜合自動化監控系統,在接近4000個項目中獲得成功應用,打破了跨國公司對技術的壟斷,為建設單位節約資金40多億元,為發展我國民族自動化產業做出重大貢獻。
在“為用戶創造價值”的經營理念指導下,十幾年來,和利時公司一直在多領域、多行業保持快速穩健的發展。公司產品在核電、電力、化工、建材、冶金、造紙、制藥、環保、鐵路交通和城市軌道交通等行業或領域,都獲得了廣泛的應用,在自動化業界樹立了響亮的品牌。
就在2006年國慶期間,和利時公司又傳來喜訊,由該公司研制的首臺國產600MW火電機組控制系統HOLLiAS MACS成功投運,標志著我國國產控制系統又一次進入新的發展里程。
“體制創新是最有效的創新”
回顧10多年來取得的成就,王常力坦言是“創新”給和利時公司帶來了生命和活力。在與記者面對面的交談中,王常力談到自己對于“創新”的理解和體會時,可謂妙語連珠,觀點新穎獨到。
“體制創新是最有效的創新,是所有創新的基礎。因為創新是需要投入很多資源、承擔很多風險的,如果一個企業不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體制,那創新肯定是沒有效果的。所以,創新一定要為企業戰略服務,否則就肯定還是停留在口號上。”
“現在很多人提創新,就認為是技術創新。其實創新包括方方面面的內容,比如生產方式的創新、商業模式的創新。像戴爾,它在研發上的投入并不多,但是它創新了一種商業模式,很快使自己躋身于全球個人電腦供應商的前列,這就是一種有效的創新。”
“創新要為戰略服務。一個企業應該有好的戰略、好的方向,這種創新一定事半功倍。所有的創新都是為戰略服務的,因為任何一個企業他的資源都永遠是短缺的。只有說把有效資源用到最該用的地方,這樣,效果才最好。”
“創新要以市場為導向。因為創新的最終目標是為了發展生產力,是把實驗室的技術、成果轉化為產品,而不是僅僅為了通過“鑒定”。因此,創新要面向市場,為市場服務,要接受市場的檢驗。”
“創新要抵住誘惑、耐住寂寞。因為創新需要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最怕的就是隨波逐流,看到什么流行就做什么。選定一個目標之后就要執著地做下去。”
“最有效的創新是“一把手”抓創新。因為創新是有風險的,是要負很大責任的。如果讓別人來做這件事,不太公平。因為“一把手”掌握著最豐富的資源和條件,或者說是能力”。
對“創新”如此深刻的認識,還是王常力在帶領他的團隊從一個自動化事業部,到創建出目前穩坐國內自動化行業頭把交椅的股份制公司的過程中逐漸悟出的。
“以前談到創新一般都是以高校和研究所為主,但是他們離市場太遠,很多情況下是開了很多的花,結的果卻不多?,F在,特別是十六屆五中全會之后,我們國家已經明確了創新的主體是‘企業’。因為我們以前長期是拿‘市場換技術’,而真正的核心技術是換不來的,只能靠自主創新。另外,我認為科技部和國家發改委應該多從創新機制上引導企業去創新,而不是自己如何去推動創新。因為,‘我’要‘你’創新是間接的,而‘我’要創新那就是直接的了。”王常力對于當初和利時從研究所跨越到企業的第一步倍感欣慰,同時也對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提出了自己的期望。
“企業不是吹出來的”
其實和利時公司能走到今天,除了積極響應用戶需求,汲取世界先進技術營養,在技術上爭創一流,保持領先,還有更重要的一個因素,那就是公司在企業管理上的靈活創新以及王常力本人對人才的重視。
“人最難的是承認自己的不足,我比較能夠面對現實。我擅長于搞技術而不是搞權術,也不想把公司變成權力場,所以我和周圍的人都很簡單。和利時為員工提供足夠的空間去發揮才能,而不用擔心復雜的人際關系。”王常力對下屬授權很充分,干部成長快、執行力強,所以他自己也很灑脫。正所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和利時的名字寓意為“天時、地利、人和”,王常力把“人和”排在第一位,可見他對人才的看重。“我要為所有認同和利時文化的員工提供發揮才華的舞臺、合理的報酬以及愉快并富有成就感的工作環境,為員工創造價值”,這就是王常力直白的內心流露。
“在管理上,我的體會是:首先,管理是隨著企業的規模在長。這就跟人穿衣服一樣,什么樣的身體穿什么衣服,什么身份穿什么衣服。管理也是一樣的,其構架要根據企業的發展階段來調整。其次,管理上要引導和激勵相配合。光鼓勵短期可以,長期是不行的,長期必須引導和激勵相配合;但光激勵而沒有一個正確的引導也不行,它就變成了一個唯利是圖的的團隊,你要有一個正確的引導方向,二者缺一不可”,王常力說。
其實一向穩重的和利時也有過“青春躁動”的時候,在由事業部改制成股份公司的過程中,王常力也曾有過很多想法,比如搞“樓宇自控”等,但是實踐證明這種做法超越了和利時的發展軌跡。公司發現問題后,很及時地將它都砍掉了。2000年之后,和利時明確了發展方向,開始“返璞歸真”。“近幾年來和利時很少說大話,很少有豪言壯語。因為我們找到一點做企業的感覺了,企業不是吹出來的,而是踏踏實實干出來的。”王常力笑著對記者說。
在和利時十三年的風雨歷程中,王常力強調“快”對公司發展的重要性:技術研發要快,要趕上國際先進水平;產品生產要快,要以最快速度進行市場推廣;為客戶服務要快,要做到一流的服務;公司戰略要快,要沖在國際化的浪尖潮頭。
他說,“等待就是最大的風險。市場經濟不會有什么機遇會等著你,等你百分之百準備好了,別人早就抓住這個機會跑出很遠了。競爭本身就需要速度,有時候一招慢、招招慢,最后盡失先機。所以我不能停下來,和利時也不能停下來。”
“我希望幾年之后,和利時公司能在國際自動化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在用戶心目中能與國外大公司不相上下。我知道這個很難,但我仍然有信心。”王常力的一席話真可謂氣勢如虹,透出了他內心的那份豪氣與自信。
臨近采訪結束時,王常力對記者說了這樣一句話,“我說過的話我負責,哪怕聽起來比較刺耳;不是我說的話概不負責,這就是我的風格,所以請記者一定要如實呈現。”這樣直白的結束語讓記者多少有些意外,但是也透露出了王常力的率真。
相信在這樣一位直率、睿智的企業家的帶領下,和利時的“明天”一定“會更好”!

提交
查看更多評論
其他資訊
和利時 T50通用透平控制器
2012年度階梯計劃核電站智能測試項目通過驗收
北京市工業控制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裝置項目通過驗收
和利時中標中國平煤神馬集團開封東大化工項目
寧德核電1號機順利通過168小時連續運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