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網首頁
>

新聞中心

>

人物專訪

>

cPCI,向工業應用靠攏;ATCA,向商業應用邁進

cPCI,向工業應用靠攏;ATCA,向商業應用邁進

——— 凌華科技高層專訪
近兩年來,新一代電信網絡成為最熱門的話題之一,而在電信設備標準化、模塊化的趨勢中,最受人們關注的技術就是基于PICMG3.0規范的ATCA。從去年由中國計算機行業協會PICMG/P.R.C與凌華科技集團共同主辦的中國第三屆PICMG技術年會到今年在上海舉行的第四屆技術年會,都把ATCA作為了一個重要的議題。
而在ATCA之前,發展了十余年、基于PICMG2.0規范的CompactPCI曾經倍受關注。但在電信領域,cPCI的推廣并不順暢,僅在一些邊緣應用(如增值業務)中獲得一些份額。可是,作為高性能高可靠性的計算平臺,CompactPCI技術在其他行業卻得到了廣泛應用,例如:軍工、航天、交通、石油、高性能測量測試領域等等。
在第四屆PICMG技術年會舉辦前夕,作為主辦單位之一的凌華科技高層接受了中國工控網的專訪,暢談了ATCA和cPCI在國內的應用現狀和發展趨勢。
劉 鈞:凌華科技集團董事長(下圖中)
徐 鵬:凌華中國電信網絡產品事業處總經理(下圖右)
陳章泰:凌華中國工業電腦產品事業處總經理(下圖左)


記者:ATCA在凌華科技的推動下有了較高的知名度,請問,如今電信運營商和電信設備供應商對ATCA的認識和接受程度如何?
劉鈞:凌華科技是三年前開始推ATCA這個架構的。眾所周知,凌華希望在整個工業電腦產業里,把自己塑造成Advanced Technology(創新科技)應用的第一大廠商。實際上,凌華科技的CTO Jeff先生(Jeff Munch,PICMG3.0委員會主席,凌華科技集團首席技術執行官)就是ATCA規格標準的一個制定者,由他負責帶領著整個規格的制定。
正因為此,凌華在很多ATCA的產品上,做到了業界領先。在國外,如歐洲、美國、日本、韓國,凌華科技因為在ATCA技術上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已經跟很多電信大廠開始了合作,但是由于產品出來的時間并不是很長,所以很多應用都是在選型的過程當中,或者在驗證測試過程中,真正的產品銷量還沒有快速上漲。目前,凌華在技術上合作的專案有10—11個,但主要是國外廠商。
在國內,在凌華科技和國際知名廠商的大力推廣下,很多大的廠商,比如華為、中興都開始采用ATCA規格。所以說,凌華在國內剛開始切入ATCA產業的時候,更多的是在樹立公司的形象、進行技術的推廣,扮演市場教育的角色,在實質的產品銷售方面成長并不多。我們認為,在中國,大概一年到兩年以后,等到大的電信設備提供商的系統做得穩定一點之后,開始會有一些二線的設備商跟進,這是我們的生意開始的時機。
徐鵬:我剛剛接任凌華中國電信網絡事業部的負責人。凌華是在三四年前開始在電信、網絡行業做相關產品推廣的,一開始是以推廣cPCI為主,那時是從產品的角度看應用。這兩年,隨著凌華科技CTO Jeff先生執掌凌華的研發中心,我們更清楚地了解了電信級的Computing究竟為什么樣的規格。這幾年,凌華在臺北和美國的研發基地在產品開發上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正是這種貢獻讓凌華積累了同行所不具備的能量,相信這種能量可能在未來的兩三年讓各位看到現實。其中一個重要的轉變就是,我們開始從電信應用這個角度往回看我們的技術規劃,我們到底能給客戶提供怎樣的應用和服務級的產品?因此,凌華開始跟國內的大廠如中興、華為進行合作,同時還跟一些致力于ATCA周邊的合作伙伴進行聯合。實際上,不管是從平臺設計開發產品看應用,還是從電信級的應用往回看,我們的目的是給電信提供一個符合要求的電信級的電腦產品。


記者:我曾經參加過Intel的一個活動,當時Intel成立了一個模塊化通信解決方案實驗室。Intel特別重視模塊化通信,他們認為ATCA是模塊化通信中最有用武之地的技術。我看到在參與的名單當中有凌華,不知道你們怎么看待這個事情,這個實驗室對凌華推動整個ATCA發展會不會起到一定作用?
劉鈞:這個實驗室從規劃、成型到最后開始運作,凌華都參與了意見和想法,凌華也是唯一一個有比較完整的平臺產品放在其中展示的廠商。我想,當初這個實驗室成立的目的,就是希望讓電信運營商看到,這是一個模塊化通信的架構,模塊化同時代表了標準化、標準架構,而標準架構就是多供應商的架構。
作為Intel在國內最重要的ATCA合作伙伴之一,凌華在Intel的戰略合作伙伴里面,一直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們跟Intel之間的互動關系也非常好。
陳章泰:我在臺北曾經做電腦平臺產品開拓發展的顧問,和美國的開發團隊一起工作。兩年前,我們開始跟Intel很密切的討論ATCA。真正開始做ATCA開發是從去年年初。不管在美國,還是在國內的實驗室,我們都參與了很多意見。在利用凌華的產品進行搭配方面,我們與Intel亞洲的ATCA工程師有著密切的配合。關于ATCA在國內的情況,我們的看法是,第一線廠商如華為、中興的企圖不在于ATCA板卡,其目的是整合他們的電信設備。除此以外的二線廠家,他們需要的則是一個平臺,這就需要有廠家來提供交換板、ATCA機箱等,我們與他們就會有合作的機會。凌華更有價值的地方就是,可以做所謂的整合性的服務。配合我們在ATCA、SBC方面的先進技術,還有跟英特爾策略開發這方面的優勢,整合性的服務是我們對ATCA用戶最有價值的一個地方,這是凌華的一個方向。
劉鈞:凌華的整合性服務,指的是工業應用平臺,或者叫工業應用電信平臺,不只是一個板卡,如果把整個平臺做好的話,必須要有一個整合性的服務,這里面就有很多很細的東西。

記者:在電信領域,為什么在主流應用中很少提到模塊化電信平臺
劉鈞:如果在五年前,做電信的人根本不理會做電腦的。理由是電信里面根本沒有電腦,其核心的技術里面根本不需要有電腦,只有在服務端才有,比如在CIM、查號臺才用電腦。傳統的電信傳遞的是聲音,核心是交換,而這種語音的交換是無需高速支持的。但是現在的電信不只是聲音和固網,3G出來以后,需要傳輸的是影像、數據,需要經過很多復雜的運算。所以新一代的電信,伴隨電腦的需求越來越多,這就是IT和電訊的融合!

記者:在ATCA之前,凌華主推的是cPCI,從去年開始,凌華在PICMG年會上的主題改為ATCA,其中的原因是不是因為cPCI在電信應用中受挫了?如今放棄大規模地推廣cPCI,是不是意味著cPCI在比如工控、量測中的應用比較成熟了?
劉鈞:我不認為cPCI受挫! cPCI的整個架構模式非常象VME總線,它是歐規卡的模式,所以cPCI出來后,所有人第一個感覺就是它與電信設備非常相近。其實這其中有一個誤區,在設計這個產品的時候,是從電腦的角度出發的,而不是從電信的角度。所以當產品開始運用到電信領域里的時候,發現很多指標是不能滿足需求的。其實,電信應用的發展比當初電腦發展的速度要快,電腦當初從286、386、486這樣前進的,電信現在是2.5G、3G,出了聲訊、影像,其中要求最高的就是它的頻寬和速度。以CompactPCI這個架構,應用在電信領域,要求的交換速度、頻寬從百兆、千兆到十千兆,是不能夠滿足電信需求的。
但是,cPCI在電信家族里也有他的一個份額,在不需要昂貴投入、不要求高帶寬高速度的時候,cPCI也有用武之地,而在這一席之地中,凌華的份額是最大的。比如,凌華與NMS、Dialogic和國內三匯、東進等廠商之間的配合是相當多的。
現在,cPCI最大的市場是在軍工、交通和一些政府部門,我們把這些領域叫M&G。趁此機會,我要告訴各位一個好消息,從創業的1995年至今的這十年中,凌華所簽的最大一個訂單就產生在今年5月到6月的時候,這個訂單約折合人民幣4500萬元,是用在一個海軍艦艇上面的cPCI系統。我相信,這只是一個開始。不論在大陸、臺灣還是美國,cPCI的應用不會少的。而且它的進入門檻比較高,不是所有廠商都能進來的,這也應該是凌華的一個優勢。

記者:那請問cPCI在電信和非電信應用中哪個能更強一些呢?
劉鈞:我認為是非電信。
陳章泰:我們的CompactPCI產品分兩類,一類是偏電信類業務,比如6U的;另外一種是比較窄的,3U的,比較多的應用在交通,尤其是鐵道、軍工行業。在日本有另外一個趨勢,拿6U帶迅馳功能的CompactPCI產品用在軍工行業。國內我們也已經有這方面的業務,將帶迅馳的6U產品用在工廠現場。當我在臺北主管這個業務的時候就開始了,本來用的是Pentium ®Ⅲ的低功耗產品,現在已升級到迅馳。因為3U產品很多IO卡還是有限制的,以往是把3U的CompactPCI拉大拉寬,變成多槽,可是那樣的方式,從維修各方面來講還是不如6U的單槽一片來的好。所以6U產品才開始進入到制造、軍工里面,這也是發展趨勢。
如今,cPCI發展到ATCA,而ATCA也開始有這樣的趨勢,即用單板電腦一片搞定,逐漸進入到非電信行業里,比如在網絡、自動化中應用中,一片就作為一臺控制電腦使用。

記者:這樣的ATCA是不是所謂的Compact TCA?
劉鈞:不是,Compact TCA是Motorola定的規格,它是在ATCA Format上面走CompactPCI的規格,所以它基本上還是有CompactPCI特性。
其實在ATCA的架構里面,總線已經開始不走PCI了,開始走的是PCI Express,PCI Express的普及速度比我們想象的快得多,我們做自動控制的PCI Express卡都出來了。
在國內,CompactPCI除了用在軍工這個對價格不是很敏感的行業外,還用在一些大的政府部門、研究單位,包括上海中興、宏力等公司,其中大概有50%、60%的半導體前端設備中的控制器都是凌華的cPCI產品。而在國外,凌華用CompactPCI 6U、3U的架構做了很多大廠的業務,比如說最大的是美國應用材料公司(全世界最大半導體設備供應商)。在新加坡、日本也有很多我們的客戶。而在國內,一個很大的障礙是許多企業還無法承受cPCI的昂貴。

記者:您覺得國內不普及主要是因為價格昂貴,還是因為許多應用不需要cPCI的抗震、熱插拔等功能?
劉鈞:絕對不是因為不需要,在國內的許<
投訴建議

提交

查看更多評論
其他資訊

查看更多

凌華科技推出AES-100系列AI邊緣服務器

凌華科技推出邊緣視覺分析軟件開發套件EVA SDK加速邊緣AI視覺

人工智能正在改變物流自動化的方式,將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帶來革新

凌華科技加入開放式無線接入網O-RAN聯盟 加速網絡互通性 助力企業邁向5G

凌華科技推出首款搭載NVIDIA Quadro P1000圖形處理功能的PC/104模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