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行業信息化的現狀及問題
2005/10/9 9:20:00
企業信息化的關鍵在于企業的管理基礎能否達到信息化的要求,如果企業不具備綜合管理的水平和認識,想應用計算機技術硬性提升其綜合管理水平是不可能的。信息系統需要與之適應的管理基礎,同時信息系統又必須能夠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
1.煤炭信息化歷程:曾經“輝煌”
應該講,煤炭行業的信息化工作開展得是比較早的,煤炭工業部1984年就成立了信息中心。“七五”、“八五” 期間,經歷了從一開始建立各級信息中心、搞人才培訓、普及微機應用,到重點進行統計、財務、物資供應、運銷等系統的應用和微機撥號上網、實現點對點通信的過程。當時國內還沒有商品化的管理軟件,煤炭工業部計劃司、財務司、生產司組織開發了生產調度、計劃統計、煤炭儲量管理、勞資管理等應用系統并在行業內加以推廣,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煤炭工業信息化工作。
當時,山西、山東、河南、黑龍江等省,大同、雞西、撫順、鶴崗、淮北、淮南、平朔、開灤、潞安、陽泉、大屯、徐州等礦務局,企業信息化應用都是相當不錯的,比如大同礦務局,當時就上了一套到現在看來也可以稱為較完整的煤炭運銷管理系統,當時用的是王安VS100機,火車站發送煤炭的地方都設立了遠程終端,實現了從銷售計劃、銷售調度、煤質、煤款回收、銷售統計等煤炭運銷業務全過程的管理。事實上,大同、撫順等礦務局企業的管理業務基本上實現了計算機化。
“九五”初期,煤炭部提出信息系統的開發建設服務于煤炭企業改革總目標,加強信息基礎設施——通信系統的改造,應用系統從單項開發走向系統集成的目標。當時煤炭行業的整體信息化水平在全國工業部門中應該說處于一種中上水平。
在全國建設“信息高速公路”的浪潮中,根據煤炭工業的具體情況,煤炭工業部提出建設“煤炭信息公路”的發展計劃。經過建設,原國家煤炭工業局機關網絡初具規模,開通了電子郵件、文件傳輸、信息查詢等Internet服務。從1995年開始,國有重點煤礦企業大多進行了礦區通信系統的改造,國有重點礦區通信系統向光纖化、數字化方向發展。僅用5年的時間,全網交換容量就從38.2萬線,發展到110萬線,并擁有10萬線的生產調度交換機。網絡布局上,具有點多面廣的特點,幾乎涵蓋了所有采煤省(區、市)。53%的礦區與公網實現了全自動聯網。網絡容量上,現擁有110萬線交換機容量和遍布礦區的用戶電路,礦區同時還擁有龐大的有線電視網絡系統。
由于企業管理體系改革的需要,很多單位開發了資金結算系統、固定資產管理系統、醫療保險管理系統、住房基金管理系統等新應用領域,例如陽泉局的醫療統籌基金信息管理系統,為全局七萬職工建立了醫療帳戶,實現了八個局屬醫院聯網,該系統運行后產生了很大的經濟效益,降低醫藥費用8.7%,節支515萬元。
煤炭企業信息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生產安全監測監控與企業MIS綜合集成。
如神華神東公司、北京礦務局、永夏礦區、兗州南屯煤礦、寧夏靈武局靈新煤礦、徐州夾河煤礦等都把生產監測、皮帶監控、工業電視、選煤廠集中控制系統和MIS系統進行集成,可二維、三維動態顯示圖形和數字信息,達到了較高的應用水平。
特別應該指出的是地方和鄉鎮礦也涌現出建設和應用比較好的單位,如商丘市的永城礦務局,登封市的鄉鎮礦磴槽煤礦等。
隨著企業改革的深入發展,電子應用信息系統已成為企業管理的重要手段,除明顯減人提效外,也展現了明顯的直接經濟效益。如新汶局的地銷煤系統,一個礦每年從中就可獲得直接經濟效益600余萬元,推廣后全年全局可增效益8000萬元,該系統已在山東省推廣。雙鴨山的煤炭銷售系統,年增收節支各種費用達110萬元。
“九五”后期,由于行業經濟低位運行,大量煤炭企業工資發不了,產品賣不出,煤炭信息化工作基本陷入停滯狀態,大批優秀的信息化人才外流。
“十五”以來,隨著煤炭工業生產、經濟狀況好轉,企業對信息化建設的熱情也開始回暖, 神華、兗礦、平頂山、大屯、新汶、鐵法、七臺河、淮北、淮南、晉城、淄博、達竹、開灤、棗莊、平朔等企業信息化水平都達到較高水平。
“十五”以來,隨著煤炭工業生產、經濟狀況好轉,企業對信息化建設的熱情也開始回暖, 神華、兗礦、平頂山、大屯、新汶、鐵法、七臺河、淮北、淮南、晉城、淄博、達竹、開灤、棗莊、平朔等企業信息化水平都較高。
以兗礦和神華為例,兗礦集團在建設礦區計算機網絡的基礎上,開發了適用于局礦兩級網絡應用管理的子系統。包括計劃統計、人事干部、勞動工資、保險、機電設備、生產安全、基本建設、運銷、物資、綜合電信、專網114及話費查詢等。2001年12月8日成功上線ERP系統,分別實施了財務會計、財務管理、物料采購、銷售與分銷等三個模塊。2003年3月,兗礦啟動ERP二期項目,該項目也已于2003年11月6日順利上線。兗礦集團所屬各單位分別開發了基于網絡應用的綜合查詢等幾十種應用系統。相關礦、處、院、廠等分別不同程度地應用了地測CAD、采掘CAD、建筑CAD、機制CAD、CAPP、PDM等系統。
兗礦集團八個生產礦井均安裝了礦井安全生產監測監控系統,對全礦礦井上下環境參數和主要生產環節過程進行采集傳輸處理,部分礦井對井下煤流運輸系統進行集中控制。每個礦井還安裝了束管監測系統對井下有害氣體進行有效監測。
同時,八個礦井和水泥廠,焦化廠等廠礦處均配置了視頻監控系統。六個礦井洗煤廠分別實施了程度不同的車間集控系統,其中南屯洗煤廠實施了CIMS系統。六個發電廠分別實施了DCS分布式控制系統及DAS電控數據采集系統。
迄今為止,兗礦的信息化總投入達到6、7千萬元人民幣。
神華集團從1996年開始信息化建設工作,基本建成從包頭-神木-朔州—黃驊的連通三省一區,近2000公里的全光纖數字通信信息專網,實現了語音、視頻、數字三網合一,并在主要子公司建設了金財網絡工程、綜合調度、企業資產管理(EAM)、工程進度和資源管理(P3)、鐵路運輸管理(TIMS)等管理系統的建設,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神東大柳塔礦綜合自動化改造,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進入世界先進行列,提高工效30%。
迄今為止,神華集團信息化建設總投入已達6、7億人民幣。
2.煤炭信息化發展:極度不平衡
總的來講,煤炭行業的信息化發展目前處于一種極度不平衡狀態,普遍來講,國有重點企業的信息化建設情況較好,一般地方小煤礦,信息化建設普遍較差或者沒有。
總體來說,煤炭行業的信息化現狀是,煤炭企業信息化程度普遍較低,大多數煤礦仍處于人工統計匯總的階段,特別是產運銷存財業務,大多數企業仍采用手工處理,加上機構不斷調整,職能不斷變換,工作人員不能相對穩定,企業的統計不全或斷檔,致使統計匯總口徑不一,數據不全,信息收集效率不高,統計過程中人為失誤較多,實時監控生產和安全在許多單位還是夢。
用人多、機械化程度低、效率低、安全隱患多,反映了煤炭行業的生產經營缺乏先進的自動化控制系統,更缺乏先進的管理系統。
煤炭行業的信息化,明顯存在重投入、輕管理,重局部、輕整體,重硬件、輕軟件的問題。煤炭企業信息化應用水平普遍不高,盡管在財務、采購、銷售等局部環節采用信息技術帶來了一定效益,但從企業整體管理水平和效益提升來講,信息化的作用遠遠沒有達到預期目標,相反,相當多的企業基本處于計算機應用初期階段,運行一個或幾個業務系統,企業計算機應用處于單機應用為主的階段。由于缺乏整體規劃,導致大量“信息孤島”出現,致使無法通過信息化的集成作用支撐企業的管理創新和體制創新,導致煤炭企業的管理決策水平低下。
與此同時,行業專用軟件研發也相對滯后,從現有市場情況分析,適合煤炭行業特點和需求的專用軟件比較缺乏。
而信息化資金投入嚴重不足,IT技術人員奇缺,信息機構不穩定或職能不明確等,也嚴重制約著煤炭信息化的發展。
另一方面,煤炭企業進行信息化建設的熱情也是不平衡的,一般企業領導對通訊系統的建設都比較重視,另外,對財務、銷售、物資供應管理、安全生產管理、勞動工資這些能夠很快對企業發揮明顯效益的單項應用系統也比較重視,而對于大型的綜合管理信息系統企業一般都較慎重,因為這類系統一上馬就需要幾千萬元資金,而且實施難度大,系統的成功難以保證。
總之,從整體上來講,煤炭行業的信息化建設落在了金融、電力、鋼鐵、石油、石化、有色、電子等行業的后頭。
3.煤炭企業信息化構成:
管理信息化和安全生產信息化
煤炭企業的信息化構成,一是安全生產信息化,二是管理信息化。
由于煤炭行業的特殊性,安全生產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而在煤炭安全生產領域,由于礦體環境復雜,如果不重視對安全隱患的監測,安全生產將無從談起。
目前,煤礦安全事故不斷發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企業的安全生產“長效機制”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企業安全生產信息手段落后,礦井安全監測、監控體系不健全,特別是鄉鎮煤礦。除瓦斯監控設備外,井下生產監測監控系統,比如溫度、電力、壓力、提升、運輸等監測設備也不能令人滿意。
對于安全生產的監管來說,信息快速、實時的收集非常重要,但目前各級煤炭管理部門,特別是重點采煤縣管理部門信息化裝備十分落后,多數還是傳統的人工管理,不少煤礦甚至根本不具備計算機報送數據的能力。
加強煤礦安全生產信息化迫在眉睫。據了解,針對煤炭行業在安全生產方面的特殊形勢,國務院已批準從2004年國債技改項目中,再拿出22億元用于煤礦安全生產的技術改造,而此前對重點煤礦的安全改造,政府已經在國債技術改造基金中拿出了40億元,如此,兩項相加達到62億元。
煤炭信息化的另一個重中之重是管理信息化,針對煤炭企業對管理信息系統(如ERP)的重視程度普遍不夠的現實,專家們指出,產運銷存財的信息化對煤炭企業提升經營管理水平和效率,提高決策能力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而通過管理信息系統(如ERP)的建設,煤炭企業可以做到:全面掌握全國、分地區、省市、行業、煤種的<
1.煤炭信息化歷程:曾經“輝煌”
應該講,煤炭行業的信息化工作開展得是比較早的,煤炭工業部1984年就成立了信息中心。“七五”、“八五” 期間,經歷了從一開始建立各級信息中心、搞人才培訓、普及微機應用,到重點進行統計、財務、物資供應、運銷等系統的應用和微機撥號上網、實現點對點通信的過程。當時國內還沒有商品化的管理軟件,煤炭工業部計劃司、財務司、生產司組織開發了生產調度、計劃統計、煤炭儲量管理、勞資管理等應用系統并在行業內加以推廣,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煤炭工業信息化工作。
當時,山西、山東、河南、黑龍江等省,大同、雞西、撫順、鶴崗、淮北、淮南、平朔、開灤、潞安、陽泉、大屯、徐州等礦務局,企業信息化應用都是相當不錯的,比如大同礦務局,當時就上了一套到現在看來也可以稱為較完整的煤炭運銷管理系統,當時用的是王安VS100機,火車站發送煤炭的地方都設立了遠程終端,實現了從銷售計劃、銷售調度、煤質、煤款回收、銷售統計等煤炭運銷業務全過程的管理。事實上,大同、撫順等礦務局企業的管理業務基本上實現了計算機化。
“九五”初期,煤炭部提出信息系統的開發建設服務于煤炭企業改革總目標,加強信息基礎設施——通信系統的改造,應用系統從單項開發走向系統集成的目標。當時煤炭行業的整體信息化水平在全國工業部門中應該說處于一種中上水平。
在全國建設“信息高速公路”的浪潮中,根據煤炭工業的具體情況,煤炭工業部提出建設“煤炭信息公路”的發展計劃。經過建設,原國家煤炭工業局機關網絡初具規模,開通了電子郵件、文件傳輸、信息查詢等Internet服務。從1995年開始,國有重點煤礦企業大多進行了礦區通信系統的改造,國有重點礦區通信系統向光纖化、數字化方向發展。僅用5年的時間,全網交換容量就從38.2萬線,發展到110萬線,并擁有10萬線的生產調度交換機。網絡布局上,具有點多面廣的特點,幾乎涵蓋了所有采煤省(區、市)。53%的礦區與公網實現了全自動聯網。網絡容量上,現擁有110萬線交換機容量和遍布礦區的用戶電路,礦區同時還擁有龐大的有線電視網絡系統。
由于企業管理體系改革的需要,很多單位開發了資金結算系統、固定資產管理系統、醫療保險管理系統、住房基金管理系統等新應用領域,例如陽泉局的醫療統籌基金信息管理系統,為全局七萬職工建立了醫療帳戶,實現了八個局屬醫院聯網,該系統運行后產生了很大的經濟效益,降低醫藥費用8.7%,節支515萬元。
煤炭企業信息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生產安全監測監控與企業MIS綜合集成。
如神華神東公司、北京礦務局、永夏礦區、兗州南屯煤礦、寧夏靈武局靈新煤礦、徐州夾河煤礦等都把生產監測、皮帶監控、工業電視、選煤廠集中控制系統和MIS系統進行集成,可二維、三維動態顯示圖形和數字信息,達到了較高的應用水平。
特別應該指出的是地方和鄉鎮礦也涌現出建設和應用比較好的單位,如商丘市的永城礦務局,登封市的鄉鎮礦磴槽煤礦等。
隨著企業改革的深入發展,電子應用信息系統已成為企業管理的重要手段,除明顯減人提效外,也展現了明顯的直接經濟效益。如新汶局的地銷煤系統,一個礦每年從中就可獲得直接經濟效益600余萬元,推廣后全年全局可增效益8000萬元,該系統已在山東省推廣。雙鴨山的煤炭銷售系統,年增收節支各種費用達110萬元。
“九五”后期,由于行業經濟低位運行,大量煤炭企業工資發不了,產品賣不出,煤炭信息化工作基本陷入停滯狀態,大批優秀的信息化人才外流。
“十五”以來,隨著煤炭工業生產、經濟狀況好轉,企業對信息化建設的熱情也開始回暖, 神華、兗礦、平頂山、大屯、新汶、鐵法、七臺河、淮北、淮南、晉城、淄博、達竹、開灤、棗莊、平朔等企業信息化水平都達到較高水平。
“十五”以來,隨著煤炭工業生產、經濟狀況好轉,企業對信息化建設的熱情也開始回暖, 神華、兗礦、平頂山、大屯、新汶、鐵法、七臺河、淮北、淮南、晉城、淄博、達竹、開灤、棗莊、平朔等企業信息化水平都較高。
以兗礦和神華為例,兗礦集團在建設礦區計算機網絡的基礎上,開發了適用于局礦兩級網絡應用管理的子系統。包括計劃統計、人事干部、勞動工資、保險、機電設備、生產安全、基本建設、運銷、物資、綜合電信、專網114及話費查詢等。2001年12月8日成功上線ERP系統,分別實施了財務會計、財務管理、物料采購、銷售與分銷等三個模塊。2003年3月,兗礦啟動ERP二期項目,該項目也已于2003年11月6日順利上線。兗礦集團所屬各單位分別開發了基于網絡應用的綜合查詢等幾十種應用系統。相關礦、處、院、廠等分別不同程度地應用了地測CAD、采掘CAD、建筑CAD、機制CAD、CAPP、PDM等系統。
兗礦集團八個生產礦井均安裝了礦井安全生產監測監控系統,對全礦礦井上下環境參數和主要生產環節過程進行采集傳輸處理,部分礦井對井下煤流運輸系統進行集中控制。每個礦井還安裝了束管監測系統對井下有害氣體進行有效監測。
同時,八個礦井和水泥廠,焦化廠等廠礦處均配置了視頻監控系統。六個礦井洗煤廠分別實施了程度不同的車間集控系統,其中南屯洗煤廠實施了CIMS系統。六個發電廠分別實施了DCS分布式控制系統及DAS電控數據采集系統。
迄今為止,兗礦的信息化總投入達到6、7千萬元人民幣。
神華集團從1996年開始信息化建設工作,基本建成從包頭-神木-朔州—黃驊的連通三省一區,近2000公里的全光纖數字通信信息專網,實現了語音、視頻、數字三網合一,并在主要子公司建設了金財網絡工程、綜合調度、企業資產管理(EAM)、工程進度和資源管理(P3)、鐵路運輸管理(TIMS)等管理系統的建設,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神東大柳塔礦綜合自動化改造,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進入世界先進行列,提高工效30%。
迄今為止,神華集團信息化建設總投入已達6、7億人民幣。
2.煤炭信息化發展:極度不平衡
總的來講,煤炭行業的信息化發展目前處于一種極度不平衡狀態,普遍來講,國有重點企業的信息化建設情況較好,一般地方小煤礦,信息化建設普遍較差或者沒有。
總體來說,煤炭行業的信息化現狀是,煤炭企業信息化程度普遍較低,大多數煤礦仍處于人工統計匯總的階段,特別是產運銷存財業務,大多數企業仍采用手工處理,加上機構不斷調整,職能不斷變換,工作人員不能相對穩定,企業的統計不全或斷檔,致使統計匯總口徑不一,數據不全,信息收集效率不高,統計過程中人為失誤較多,實時監控生產和安全在許多單位還是夢。
用人多、機械化程度低、效率低、安全隱患多,反映了煤炭行業的生產經營缺乏先進的自動化控制系統,更缺乏先進的管理系統。
煤炭行業的信息化,明顯存在重投入、輕管理,重局部、輕整體,重硬件、輕軟件的問題。煤炭企業信息化應用水平普遍不高,盡管在財務、采購、銷售等局部環節采用信息技術帶來了一定效益,但從企業整體管理水平和效益提升來講,信息化的作用遠遠沒有達到預期目標,相反,相當多的企業基本處于計算機應用初期階段,運行一個或幾個業務系統,企業計算機應用處于單機應用為主的階段。由于缺乏整體規劃,導致大量“信息孤島”出現,致使無法通過信息化的集成作用支撐企業的管理創新和體制創新,導致煤炭企業的管理決策水平低下。
與此同時,行業專用軟件研發也相對滯后,從現有市場情況分析,適合煤炭行業特點和需求的專用軟件比較缺乏。
而信息化資金投入嚴重不足,IT技術人員奇缺,信息機構不穩定或職能不明確等,也嚴重制約著煤炭信息化的發展。
另一方面,煤炭企業進行信息化建設的熱情也是不平衡的,一般企業領導對通訊系統的建設都比較重視,另外,對財務、銷售、物資供應管理、安全生產管理、勞動工資這些能夠很快對企業發揮明顯效益的單項應用系統也比較重視,而對于大型的綜合管理信息系統企業一般都較慎重,因為這類系統一上馬就需要幾千萬元資金,而且實施難度大,系統的成功難以保證。
總之,從整體上來講,煤炭行業的信息化建設落在了金融、電力、鋼鐵、石油、石化、有色、電子等行業的后頭。
3.煤炭企業信息化構成:
管理信息化和安全生產信息化
煤炭企業的信息化構成,一是安全生產信息化,二是管理信息化。
由于煤炭行業的特殊性,安全生產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而在煤炭安全生產領域,由于礦體環境復雜,如果不重視對安全隱患的監測,安全生產將無從談起。
目前,煤礦安全事故不斷發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企業的安全生產“長效機制”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企業安全生產信息手段落后,礦井安全監測、監控體系不健全,特別是鄉鎮煤礦。除瓦斯監控設備外,井下生產監測監控系統,比如溫度、電力、壓力、提升、運輸等監測設備也不能令人滿意。
對于安全生產的監管來說,信息快速、實時的收集非常重要,但目前各級煤炭管理部門,特別是重點采煤縣管理部門信息化裝備十分落后,多數還是傳統的人工管理,不少煤礦甚至根本不具備計算機報送數據的能力。
加強煤礦安全生產信息化迫在眉睫。據了解,針對煤炭行業在安全生產方面的特殊形勢,國務院已批準從2004年國債技改項目中,再拿出22億元用于煤礦安全生產的技術改造,而此前對重點煤礦的安全改造,政府已經在國債技術改造基金中拿出了40億元,如此,兩項相加達到62億元。
煤炭信息化的另一個重中之重是管理信息化,針對煤炭企業對管理信息系統(如ERP)的重視程度普遍不夠的現實,專家們指出,產運銷存財的信息化對煤炭企業提升經營管理水平和效率,提高決策能力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而通過管理信息系統(如ERP)的建設,煤炭企業可以做到:全面掌握全國、分地區、省市、行業、煤種的<

提交
查看更多評論
其他資訊
中國聯通首個量子通信產品“量子密信”亮相!
國家重大裝備企業齊聚高交會 中國科技第一展11月深圳舉行
東土精彩亮相華南工博會,展現未來工業前沿技術
ATMS邀請函 | 以智馭新,協作創造汽車行業新質生產力
直播定檔!見證西門子與中科摩通聯手打造汽車電子智能制造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