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網首頁
>

新聞中心

>

人物專訪

>

PAC問世 泓格加速Controller世代交替

PAC問世 泓格加速Controller世代交替

——— ——文/機電整合雜志 王明德先生
PLC開始被廣泛使用后,數十年來工控產業所使用的控制器一直脫離不了他,直到這幾年在PC以燎原之勢席卷全球商用市場,在技術逐漸成熟下,PC Based的控制器才開始被嘗試使用于工控領域,如今IPC業界開始用PAC (Programmable Automation Controller)作為下一代產品主軸,泓格科技研發處長陳峙柟指出,這就好比當年PLC取代了以前的DCS,接下來我們將會看到下一代的PAC會取代PLC。




PAC由NI、Siemems、GE等傳統PLC大廠主推,陳處長認為在某些領域PLC有它的存在價值,不會被輕易取代,不過PAC屬于新的架構,這些大廠不會永遠守在PLC領域中,勢必會朝新方向發展。

控制器的后浪推前浪
傳統的PLC并非PC Based,因此現在許多控制領域,傳統的PLC開始出現無法勝任,即使勉強做出來成本也未盡如意,因此PC Based成為替代方案,陳處長表示,PAC也屬于PC Based概念下的一支,不過在軟件上PAC多了加值系統。最近這些國際大廠開始主推PAC,泓格也將研發順勢轉向,其實從五、六年前開始,泓格做的產品都是PAC的概念。

PAC的概念由美國的研究機構所定義出來,這家機構有鑒于目前PLC在工控領域遇到不少瓶頸,因此規范出標準,這些標準讓PC based控制器的廠商在生產時有所依循,并突破PLC在工控領域所遭遇的瓶頸。

過去PLC在量測儀器、SCADA、控制等領域,都屬于不同系統,因此該機構定義出的PAC在同一個平臺上,這些事情都可以達到,一直以來PLC屬于封閉式架構,因此在上述三種應用時,一臺PLC必須有專用的服務器、PC,而PAC的平臺是可程序,因此這些應用都可以被整合為一,而PLC在彼此之間的聯機必須透過特殊的設備或方式才有辦法做溝通,而PAC將軟、硬件都整合在一起,目前NI、GE都已經有相關產品問世。

由于PC based過去給業界的印象一向是「不穩定」,如果PAC是Based on PC based,會否給使用者「只不過是換了一個名字」、「換湯不換藥」的感覺呢?對于這點陳處長認為過去PC Based大部分只涉及硬件,在軟件頂多只到OS,但PAC必須適用于不同應用領域,因此它的平臺也必須是可程序化,PAC將所有的軟硬件整合,而非如傳統PLC針對不同應用設計不同軟件,以NI為例,過去NI在量測、監控都有不同的軟件,但現在NI的PAC系統Lab View可以開發出不同應用領域產品,至于PAC的OS并沒有詳細規范,不過目前看來還是以WinCE為主,主要原因在于控制器還是會搭配Display,而WinCE的支持環境還是比較完整,第二個原因在于WinCE在Ready to use或Easy to programme方面都較為出色。




軟硬有別 各取商機
PAC的使用環境要成熟,硬件與OS必須業界有相關的搭配,在硬件部分,現在無論是x86或RISC,CPU速度都越來越快,Power consumption控制的越來越好,在軟件方面,WinCE或Linux較之于三五年前,也有長足的進步,比如微軟的WinCE現在已經到4.2、5.0版,Linux也不斷的改進他們的版本,這些Kernel已經越來越穩,并且具備Hard Real-time的需求,陳處長解釋道:所謂的Hard Real-time可翻譯成嚴格的實時監控,一般PC屬于Soft Real-time,在運作的時候對訊息的實時反應速度要求較為寬松,而Hard Real-time對于反應時間可以在程序撰寫時精確控制,這些條件在工控領域是基本要求。「其實早在兩三年前泓格開發這些產品時,就常在一些技術論壇上看到業界工程師問WinCE、Linux kernel上的問題。」陳處長認為這代表工控業界已經察覺到OS的成熟并且更新的企圖,而后來的動作也證實了陳處長的想法。

雖然無論在CPU或OS都有精熟的技術能力,但陳處長強調,泓格絕不會進入IPC戰場,而是持續作為IPC廠商的合作伙伴。由于IPC屬于少量多樣的產業,有部分廠商只是Project Based,在執行項目時對于I/O技術會往外尋求奧援,「這并非IPC廠商的技術難以達到,而是在市場專業分工的態勢下,彼此各有所長,進而采取合作。」陳處長接著表示,基本上泓格是打開大門,歡迎各家IPC廠商。

泓格的產品屬于IPC的前端產品,目前臺灣的競爭者相當少,而雖然與NI、GE的部分產品概念雷同,不過仍未有實際競爭,第一個原因在于價格有落差,第二個原因在于臺灣的軟件工業一向較弱,市場競爭者不多,商機遠較硬件市場龐大,因此NI、GE等大廠多半「吃軟不吃硬」,著重于軟件的布局,而泓格則鎖定硬件發展,兩者剛好避開競爭。

陳處長透露其實泓格在軟件上也有研發,而且比NI的Lad View更開放,由于NI的所有產品都必須用Lab View來運作,所以其產品的軟件環境有一定的封閉性,相對之下泓格產品的軟件支持就因不設限而顯得多元化,從官方的Programming Language到Third Party的Solution都可運作。

力攻通訊產業
在工業通訊方面,陳處長表示現在泓格的產品跟同業的競爭已經開始短兵相接,在Serial、Ethernet、Field Bus三方面都將陸續推出產品,與同業相較,陳處長指出泓格的產品屬于主動Device,其它廠商則是被動Device,主被動之分在于有無內建Controller,亦即有無控制的能力,另外在價格和配合度方面,陳處長表示泓格和同業相比也有優勢,由于在工業通訊上泓格本身沒有自有品牌,因此在接OEM、ODM訂單時,對于訂單大小會比較有彈性,




在工業通訊所占地位越來越重的以太網絡在泓格的通訊產品中成為必備的功能,陳處長指出接下來泓格會開發出更多符合工業界所需的以太網絡設備。在Field Bus方面,泓格已經陸續推出CAN Bus產品,如CAN Bus Gateway,將來泓格在控制器或I/O也會走CAN Bus的通信協議,因此未來在控制器或I/O會有CAN Bus的接口。

今年泓格預計成長率為30%,陳處長指出主要的成長動力主要來自于新產品的市場Feed back,其實這些所謂的新產品在一年前都已經推出,不過由于工控產業市場的反應較一般商用產品慢,因此今年將開始步入收割期,在維持既有市場與創新產品所帶來的商機之下,2005年泓格將有亮麗的成績。
投訴建議

提交

查看更多評論
其他資訊

查看更多

【新品發布】泓格單相智能電表:PM-311x-240P 系列

泓格在泰國棕櫚油制造廠的智能制造解決方案

泓格設備聯網解決方案在無人商店的應用

泓格環境及能源監控解決方案在信息機房的應用

泓格遠程照度溫度濕度和露點數據記錄模塊新品發布:DL-110S-E / DL-110S-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