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利時電機自主品牌與技術“拿來主義”
——— 和利時電機副總王健訪談(摘自《機電商報》)
2004/12/27 9:39:00
北京和利時電機技術公司(原四通電機)恐怕是國內最早涉入機器視覺的廠商之一。
早在1998年,那時公司的前身還是四通集團下屬的一個機電一體化開發中心,在市場上以“四通電機”的品牌形象出現,主要生產和銷售精密電機和驅動類產品。“一次,一位半導體行業的用戶詢問我們,能不能提供全套的自動化系統,既包括運動控制方案,也包括測試測量方案。而在測量方案中,他要求有機器視覺。” 和利時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王健先生回憶說,“這是客戶第一次向我們提出視覺方面的要求,啟發我們開始關注機器視覺這一技術。從那時開始,公司就有了將機器視覺與運動控制相結合的想法。”同年底,四通電機成為松下電工視覺系統在中國的惟一代理,正式進入機器視覺領域。
2002年,國內自動化領域的另一家著名企業和利時公司對四通電機進行戰略性投資,成為公司的第一大股東,四通電機更名為和利時電機。強強聯合,和利時電機公司逐漸發展成為國內運動控制行業的領軍廠商之一,并在加工自動化領域樹起了一塊響亮的品牌。最近幾年,和利時提出“運動與視覺的完美結合”的口號,一方面繼續大力發展運動控制,另一方面,開始了推進機器視覺應用的步伐。
“在給國外廠商做代理的過程中,我們逐漸發現了機器視覺市場的潛力。當前,很多企業已經實現了生產過程的自動化,但是在它的檢測部分,仍然依靠很多人工來完成,在增加了生產和管理成本的同時,產品的瑕疵、破損、不合格率卻一直居高不下。而在國外,機器視覺的應用已經相當普遍了,并且形成了一個潛力巨大、增長迅速的市場。”王總說,“在國內,這個市場剛剛見到一些苗頭,是一個典型的朝陽產業。”
市場嗅覺靈敏的廠家已紛紛行動,很多國內企業躍躍欲試,一批國外知名廠商也聞風而來。然而幾乎無一例外,大家都盡可能地與市場保持一種不即不離的關系,積極宣傳,但卻不全力投入。針對這一現象,王總說:“盡管這兩年市場有了些熱度,但對大多數國內企業來說,這一產業怎么發展,是一個什么規律,各家公司如何定位,又怎樣賺到錢,恐怕心里都沒有底。大家都認為這塊市場將會高速增長,這沒錯;但是也應該看到,市場原有的基數太小,底子太薄,即使是100%、200%地增長,總數也沒有多少。什么時候這個市場能用10億、100億來計算了,那樣的增長才是令人矚目的。另一方面,市場的增長是不平衡的,并不是每一個企業都能享受這種增長。在目前的情況下,可能1、2家大客戶出了單子,增長率就會迅速竄上去,但是這種增長僅僅體現在接單子的這1、2家公司里了,大部分廠商依然覺得艱難。”
國內廠商面臨的另一個普遍問題,就是技術力量的薄弱。據業內知情人士估計,目前國內從事機器視覺的公司,90%以上都是做代理。在王總看來,國內廠商生產的產品,在個別項目上應用,在點上突破,已經沒有問題了;但是要在整個工業現場推廣,在面上突破,卻還嫌火候不夠。“這個產業剛剛起步,國外比我們多走了20年,所以目前市場上以國外的產品為主,這很正常。問題是再過20年,總不能還是這種狀態。”王總說,“同時,我們的觀念也要有所轉變,不要總是幼稚地認為非得從底層研發做起,自己生產自己銷售才算民族。現在是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一個全球分工的潮流已經涌現。比如和利時的運動控制產品,既有我們貼國外公司的品牌去賣的,也有國外公司的產品貼我們的品牌來賣的,你說這產品是誰的?很明顯,品牌是誰的產品就是誰的,市場是誰的產品就是誰的。所以,關鍵是要看誰抓住了市場。”
作為一個擁有較強研發實力的自動化公司,王健透露,“我們希望做屬于自己的東西。”作為一家以市場為導向的企業,王健說:“我們并不排斥與別人合作。”“國外的機器視覺技術水平已經相當成熟了,我們沒有必要從頭再來,而是應該‘拿來’,學習、消化,為我所用,最終做出我們自己的產品來。在運動控制上我們就是這樣走過來的,走了10年,現在基本上是以自我技術為主了。在機器視覺上,是不是也需要10年?我們希望與國內同行一道,盡快縮短與國外的差距。”
早在1998年,那時公司的前身還是四通集團下屬的一個機電一體化開發中心,在市場上以“四通電機”的品牌形象出現,主要生產和銷售精密電機和驅動類產品。“一次,一位半導體行業的用戶詢問我們,能不能提供全套的自動化系統,既包括運動控制方案,也包括測試測量方案。而在測量方案中,他要求有機器視覺。” 和利時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王健先生回憶說,“這是客戶第一次向我們提出視覺方面的要求,啟發我們開始關注機器視覺這一技術。從那時開始,公司就有了將機器視覺與運動控制相結合的想法。”同年底,四通電機成為松下電工視覺系統在中國的惟一代理,正式進入機器視覺領域。
2002年,國內自動化領域的另一家著名企業和利時公司對四通電機進行戰略性投資,成為公司的第一大股東,四通電機更名為和利時電機。強強聯合,和利時電機公司逐漸發展成為國內運動控制行業的領軍廠商之一,并在加工自動化領域樹起了一塊響亮的品牌。最近幾年,和利時提出“運動與視覺的完美結合”的口號,一方面繼續大力發展運動控制,另一方面,開始了推進機器視覺應用的步伐。
“在給國外廠商做代理的過程中,我們逐漸發現了機器視覺市場的潛力。當前,很多企業已經實現了生產過程的自動化,但是在它的檢測部分,仍然依靠很多人工來完成,在增加了生產和管理成本的同時,產品的瑕疵、破損、不合格率卻一直居高不下。而在國外,機器視覺的應用已經相當普遍了,并且形成了一個潛力巨大、增長迅速的市場。”王總說,“在國內,這個市場剛剛見到一些苗頭,是一個典型的朝陽產業。”
市場嗅覺靈敏的廠家已紛紛行動,很多國內企業躍躍欲試,一批國外知名廠商也聞風而來。然而幾乎無一例外,大家都盡可能地與市場保持一種不即不離的關系,積極宣傳,但卻不全力投入。針對這一現象,王總說:“盡管這兩年市場有了些熱度,但對大多數國內企業來說,這一產業怎么發展,是一個什么規律,各家公司如何定位,又怎樣賺到錢,恐怕心里都沒有底。大家都認為這塊市場將會高速增長,這沒錯;但是也應該看到,市場原有的基數太小,底子太薄,即使是100%、200%地增長,總數也沒有多少。什么時候這個市場能用10億、100億來計算了,那樣的增長才是令人矚目的。另一方面,市場的增長是不平衡的,并不是每一個企業都能享受這種增長。在目前的情況下,可能1、2家大客戶出了單子,增長率就會迅速竄上去,但是這種增長僅僅體現在接單子的這1、2家公司里了,大部分廠商依然覺得艱難。”
國內廠商面臨的另一個普遍問題,就是技術力量的薄弱。據業內知情人士估計,目前國內從事機器視覺的公司,90%以上都是做代理。在王總看來,國內廠商生產的產品,在個別項目上應用,在點上突破,已經沒有問題了;但是要在整個工業現場推廣,在面上突破,卻還嫌火候不夠。“這個產業剛剛起步,國外比我們多走了20年,所以目前市場上以國外的產品為主,這很正常。問題是再過20年,總不能還是這種狀態。”王總說,“同時,我們的觀念也要有所轉變,不要總是幼稚地認為非得從底層研發做起,自己生產自己銷售才算民族。現在是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一個全球分工的潮流已經涌現。比如和利時的運動控制產品,既有我們貼國外公司的品牌去賣的,也有國外公司的產品貼我們的品牌來賣的,你說這產品是誰的?很明顯,品牌是誰的產品就是誰的,市場是誰的產品就是誰的。所以,關鍵是要看誰抓住了市場。”
作為一個擁有較強研發實力的自動化公司,王健透露,“我們希望做屬于自己的東西。”作為一家以市場為導向的企業,王健說:“我們并不排斥與別人合作。”“國外的機器視覺技術水平已經相當成熟了,我們沒有必要從頭再來,而是應該‘拿來’,學習、消化,為我所用,最終做出我們自己的產品來。在運動控制上我們就是這樣走過來的,走了10年,現在基本上是以自我技術為主了。在機器視覺上,是不是也需要10年?我們希望與國內同行一道,盡快縮短與國外的差距。”

提交
查看更多評論
其他資訊
乘勢而來 共赴上海 | 和利時電機邀您同聚ITMA紡織機械展
紡機新品 | 全新紗線上油裝置:智能油盒
和利時電機動感平臺控制系統,打造沉浸式感官體驗
和利時電機推出15060系列伺服電動輪
和利時電機低壓伺服驅動的STO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