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單一到系列 中控儀表立足產業化
2004/12/29 0:34:00
填補國內空白 啟動產業化進程
1994年,浙大中控開發出了國內第一臺電子式無紙記錄儀,填補了國內該類產品的空白。當時,國內記錄儀生產和應用還停留于傳統的機械式記錄儀水平,整個國內自動化儀表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隨著中控儀表的無紙記錄儀誕生,宣告了國產自動化儀表產業化進程開始加速。
與傳統機械式記錄儀相比,無紙記錄儀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勞動效率和生產裝置運行的準確性。由于無紙、無筆而減少了日常維護工作,并因取消了復雜的機械部件使機械磨損降為零,從而減少了服務費用。無紙記錄儀已廣泛應用于電力、冶金、石化、石油、化工、制藥、造紙、印染、釀造、科教等行業。
中控儀表自推出無紙記錄儀后始終引領著無紙記錄儀時代發展的步伐,一直占據著國內60%以上的市場份額并相繼拓展了東南亞和北美洲的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市場。目前其無紙記錄儀的累計銷量已超過2萬臺,為企業節約運營成本達1億元。
對于產業化而言,單個企業和產品的成功不但能為行業樹立榜樣和信心,而且可以使技術得到推廣,能培養一批實用人才,更重要的是培育了市場。自中控推出無紙記錄儀至今,國內已成長起數量眾多的記錄儀生產廠家,為日益廣闊的市場貢獻了大量先進的無紙記錄儀。
順應發展趨勢 促進儀表智能化
現場總線已成為控制系統的發展趨勢,它改變了傳統控制系統的結構,形成了新型的網絡集成式全分布控制系統。現場總線控制系統的逐步推廣和普及,對下層的測量和變送儀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總線型儀表除了完成基本的測量功能外,還應該具有雙向通信能力,能夠通過上位機對其進行組態和在線診斷,為了實現全分散的控制系統,即把基本控制功能下放到現場,總線儀表還應具備基本的控制功能。
1997年浙大中控推出國內第一塊HART協議圓卡,為智能變送器的發展提供了開發的基礎,再次填補國內空白。HART協議圓卡用于完成現場總線信號到各種模擬信號的轉換,可以與A/D、D/A等接口卡連接組裝成現場總線儀表,將各種傳統模擬變送器升級為現場總線型變送器,是現場總線智能變送器的核心模塊,實現現場設備節點與現場總線之間的通信。
此HART協議圓卡的推出標志著國內儀表廠家開始順應現場總線的發展趨勢,具備了實現現場總線控制系統的研發和生產能力。
由單一到系列化 產業化雛形顯現
檢測與控制儀表按功能分為檢測儀表、顯示儀表、調節(控制)儀表和執行器四大類。顯示儀表又分為記錄儀表和數顯儀表。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儀表產品與國際的一個明顯差距是,產品品種短缺、系列不全。十年來,中控儀表相繼推出了JL系列、R系列、C系列和F系列等多功能智能儀表,能提供自底層到上層、從現場到控制室的MultiF多功能智能儀表、SupField現場儀表、Anapro智能分析儀器三大類、十四個系列、上千種規格的自動化儀表產品。中控儀表正在朝著系列化方向發展。
浙大中控開發出的MultiF系列多功能智能儀表,在增強了儀表的功能和附加值的同時,擴大了智能儀表的應用領域。MultiF系列多功能智能儀表不僅在流程工業中大展拳腳,還在制造業自動化中發揮出了巨大的效益。同時,浙大中控還積極與國內外自動化儀表研究機構和廠商進行廣泛的技術交流與合作,相繼設計、開發出了SupField系列現場儀表和Anapro系列分析儀器并進行推廣,為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提高企業的自動化裝備水平、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做出了貢獻。
目前,中控儀表已成長為國內產量最大、系列最全、功能最多的多功能智能儀表的研發和生產基地之一。
以技術為先導 引領產業發展
自動化儀表是工業控制及自動化系統中的信息源頭和重要組成部分。經過近十幾年來的建設與發展,我國儀器儀表已經初步形成產品門類品種比較齊全,具有一定生產規模和開發能力的產業體系,成為亞洲除日本以外第二大儀器儀表生產國。然而,我國儀表產業和國際的差距還比較明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忽視了基礎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導致了關鍵技術需要依靠進口,持續發展能力欠缺。
中控儀表是浙江中控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個重要成員,依托工業自動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工業控制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浙江大學先進控制研究所,充分發揮浙江大學多學科的綜合優勢,并以自身雄厚的科研實力、廣泛的科技交流和超前的科技產業意識,邁上了一條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產品、用優良技術和產品推動整個產業發展的道路,有望在帶動傳統產業的結構升級、提高我國自動化技術水平、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方面做出重要貢獻。
1994年,浙大中控開發出了國內第一臺電子式無紙記錄儀,填補了國內該類產品的空白。當時,國內記錄儀生產和應用還停留于傳統的機械式記錄儀水平,整個國內自動化儀表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隨著中控儀表的無紙記錄儀誕生,宣告了國產自動化儀表產業化進程開始加速。
與傳統機械式記錄儀相比,無紙記錄儀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勞動效率和生產裝置運行的準確性。由于無紙、無筆而減少了日常維護工作,并因取消了復雜的機械部件使機械磨損降為零,從而減少了服務費用。無紙記錄儀已廣泛應用于電力、冶金、石化、石油、化工、制藥、造紙、印染、釀造、科教等行業。
中控儀表自推出無紙記錄儀后始終引領著無紙記錄儀時代發展的步伐,一直占據著國內60%以上的市場份額并相繼拓展了東南亞和北美洲的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市場。目前其無紙記錄儀的累計銷量已超過2萬臺,為企業節約運營成本達1億元。
對于產業化而言,單個企業和產品的成功不但能為行業樹立榜樣和信心,而且可以使技術得到推廣,能培養一批實用人才,更重要的是培育了市場。自中控推出無紙記錄儀至今,國內已成長起數量眾多的記錄儀生產廠家,為日益廣闊的市場貢獻了大量先進的無紙記錄儀。
順應發展趨勢 促進儀表智能化
現場總線已成為控制系統的發展趨勢,它改變了傳統控制系統的結構,形成了新型的網絡集成式全分布控制系統。現場總線控制系統的逐步推廣和普及,對下層的測量和變送儀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總線型儀表除了完成基本的測量功能外,還應該具有雙向通信能力,能夠通過上位機對其進行組態和在線診斷,為了實現全分散的控制系統,即把基本控制功能下放到現場,總線儀表還應具備基本的控制功能。
1997年浙大中控推出國內第一塊HART協議圓卡,為智能變送器的發展提供了開發的基礎,再次填補國內空白。HART協議圓卡用于完成現場總線信號到各種模擬信號的轉換,可以與A/D、D/A等接口卡連接組裝成現場總線儀表,將各種傳統模擬變送器升級為現場總線型變送器,是現場總線智能變送器的核心模塊,實現現場設備節點與現場總線之間的通信。
此HART協議圓卡的推出標志著國內儀表廠家開始順應現場總線的發展趨勢,具備了實現現場總線控制系統的研發和生產能力。
由單一到系列化 產業化雛形顯現
檢測與控制儀表按功能分為檢測儀表、顯示儀表、調節(控制)儀表和執行器四大類。顯示儀表又分為記錄儀表和數顯儀表。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儀表產品與國際的一個明顯差距是,產品品種短缺、系列不全。十年來,中控儀表相繼推出了JL系列、R系列、C系列和F系列等多功能智能儀表,能提供自底層到上層、從現場到控制室的MultiF多功能智能儀表、SupField現場儀表、Anapro智能分析儀器三大類、十四個系列、上千種規格的自動化儀表產品。中控儀表正在朝著系列化方向發展。
浙大中控開發出的MultiF系列多功能智能儀表,在增強了儀表的功能和附加值的同時,擴大了智能儀表的應用領域。MultiF系列多功能智能儀表不僅在流程工業中大展拳腳,還在制造業自動化中發揮出了巨大的效益。同時,浙大中控還積極與國內外自動化儀表研究機構和廠商進行廣泛的技術交流與合作,相繼設計、開發出了SupField系列現場儀表和Anapro系列分析儀器并進行推廣,為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提高企業的自動化裝備水平、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做出了貢獻。
目前,中控儀表已成長為國內產量最大、系列最全、功能最多的多功能智能儀表的研發和生產基地之一。
以技術為先導 引領產業發展
自動化儀表是工業控制及自動化系統中的信息源頭和重要組成部分。經過近十幾年來的建設與發展,我國儀器儀表已經初步形成產品門類品種比較齊全,具有一定生產規模和開發能力的產業體系,成為亞洲除日本以外第二大儀器儀表生產國。然而,我國儀表產業和國際的差距還比較明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忽視了基礎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導致了關鍵技術需要依靠進口,持續發展能力欠缺。
中控儀表是浙江中控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個重要成員,依托工業自動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工業控制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浙江大學先進控制研究所,充分發揮浙江大學多學科的綜合優勢,并以自身雄厚的科研實力、廣泛的科技交流和超前的科技產業意識,邁上了一條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產品、用優良技術和產品推動整個產業發展的道路,有望在帶動傳統產業的結構升級、提高我國自動化技術水平、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方面做出重要貢獻。

提交
查看更多評論
其他資訊
中控集團盛裝亮相2009中國(杭州)國際工業博覽會
中控C3500 控制器
中控SPH3130酸堿度/氧化還原控制器
中控C6000過程控制器
中控AR6000觸屏記錄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