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遠研究院】IO-Link物理層概覽
前言
物理層是 IO-Link 通信的 “硬件底座”,它直接決定了系統的可靠性、抗干擾能力和部署靈活性。打個比方,就像蓋房子,物理層就是地基和骨架,地基不穩、骨架不牢,房子肯定住著不踏實。本期我們就來重點分析一下IO-Link的物理層,讓你看懂 IO-Link 的電纜、連接器和信號傳輸背后的 “硬核規則”。
物理層概覽
IO-Link的三線連接系統是基于IEC 60947-5-2 標準。三根導線的用途如下。
·L+:用于 24V 電源供電
·L-:用于地線(GND)
·C/Q:用于開關信號(Q)或 SDCI 通信(C)
其實目前我們見到最多的是4線或者5線的接口,如之前我們解讀的規范,除了通用的3線分別作為電源和通信,另外1-2根線可以擴展為電源或者信號,增加產品的靈活度。
IO-Link系統本質上是一個點到點的通信系統,拓撲圖如上圖所示,有點類似于交換機的星形連接,但和交換機的本質不同的時,一般來講,兩個Device之間并不直接交互數據,只有Device和Master之間交互數據。
即使可以做到兩個Device之間交互數據,也是Master把數據終結后,進行相關運算,再與另外一個Device交互;因為Device并沒有地址的概念,因此它沒有尋址操作,它只能無腦的把數據傳給Master而已!
三類模式狀態
物理層規定了3種模式狀態:
①非活動模式(Inactive)
②“開關信號”模式(Switching Signal,DI/DO,即SIO模式)
③“編碼開關”模式(Coded Switching,COMx,即 SDCI 通信模式)
三種模式的切換由協議棧的物理層的PL_SetMode來執行
?如果端口處于非活動模式,則 C/Q 線應處于高阻狀態(即懸空)。
?在 SIO模式下(標準輸入輸出模式),端口可以作為普通輸入或輸出接口使用,遵循IEC 61131-2的定義規定。此時 SDCI 的通信層被繞,信號直接由主站應用層處理。
?在SDCI模式下,主站通過PL_WakeUp.req 生成一個特殊的信號模式(電流脈沖),連接在該端口上的支持 SDCI 的從站設備可以檢測到這個信號,從而進入SDCI模式。
以上三種模式是針對主站來講的,而從站是沒有Inactive狀態的,默認情況下,從站在上電后,就工作在SIO模式,等待主站的喚醒信號,對于主站,其就是一個標準的SIO設備;從站在進入SDCI后,可以接收主站的fallback命令,從而返回到SIO模式。
關于信號傳輸
IO-Link本質是把MCU的3.3V的串口信號通過升壓到24V,在一根線上傳輸的方式,其根據電壓的大小來表示0或者1;通過一系列的0或者1,構成一個報文,再通過一系列的報文構成一組信息,從而傳遞傳感器的數值。
下圖是在邏輯分析儀抓到的報文:
邏輯分析儀可以根據你設定的0或者1的高低電平邏輯自動解析好了數據,這是進行IO-Link產品開發最方便的工具,它可以清晰的解讀每個Bit的高低電平,以及按照什么協議解析出具體的數值,方便進行問題定位。
如果邏輯分析儀未能正確解讀出數據,或者懷疑電壓的問題,可以用示波器來具體查看電壓幅值是否滿足協議規范,一般采用市場上知名品牌(如ST的PHY 6362、瑞薩的4503、TI的111/112等)一般不會出現電壓的問題。
通過示波器無法直接查看具體的報文數值,但能清晰的查看出電壓從0升高的24V所需要的時間,以及電源的紋波是否符合標準,上圖可以看到瞬間電壓可以到29.2 V左右。
邏輯1和0的高低電平規定
結合上表,我們知道邏輯1(H)就是高于10.5V~13V,那低于10.5V就一定是邏輯0嗎?不一定。我們看一下邏輯0(L)的定義,它是低于8~11.5V這個電平,為啥有個區間,就是看硬件的具體實現來確定。
另外我們發現,其實在H和L之間還有一片空白區域,甚至VTHH最小值小于VTHL的最大值,這樣的設計是防止電平的抖動,即有遲滯的概念在里面。當電壓在8~10.5V時,具體的邏輯H還是邏輯L,要看其之前的邏輯是什么,也就是它是一個不確定區域。
硬件參數對比
那么當我們拿到每家的PHY芯片,可以對他們的電氣參數進行比較,如ST 的L6362:
它的遲滯是2V左右,它低于8.5V肯定0,高于12.5V肯定1,典型值為11.75以上為H,9.75V以下為L,之間為遲滯區域。
我們再看一下瑞薩的CCE4503,也是標準的2V遲滯。
結語
本期先介紹到這里,通過這篇文章,相信各位童鞋對于IO-Link的物理層概覽已經有了基礎的認知。那么,下一期我們將繼續深入,看看IO-Link物理層究竟做了哪些規范要求。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