閥門行業的戰略變量和未來發展
閥門行業的戰略六變量
在劉潤的年度演講里,提到了一個“戰略六變量”的思考模型。它包括:價值、稀缺、壁壘、資產、杠桿和飛輪。
那么閥門企業的“戰略六變量”該怎么理解呢?
第一個變量,是價值。過去的十年里,很多貼牌代工的廠子,都把自主研發作為重點方向,為的就是突出閥門的價值。而我國大部分閥門企業,都在卷價格而非卷價值,卷價格為的是生存,但卷價值才能發展。
第二個變量,是稀缺。生產標準件,雖然簡單,但卻放棄了稀缺,就難免會走上薄利多銷的路子。前幾年很多企業的電磁閥賣得很好,去年銷售反而不如預期,歸根到底是生產電磁閥的廠商多了,稀缺性少了。
第三個變量,是壁壘。壁壘保護著產品和企業的生命周期,華為有專利壁壘,微信有生態壁壘,同樣的,紐威賣得好,不光是市場拓展得力,也是因為產品、專利壁壘。
第四個變量,是資產。資產不僅僅是廠房和投資,企業想要降低一次性的營銷成本,就得注重積累品牌資產、渠道資產、客戶資產。
第五個變量,是杠桿。互聯網公司、新消費企業能做大,靠的是資本杠桿。制造企業要做大,也要靠杠桿,很多閥門企業熱衷于跑展會,就是看上了展會的杠桿效益,各地的頭部企業喜歡組建協會,也是看到了協會的杠桿效益。
第六個變量,是飛輪,高效的研發、生產管理模式就是企業的飛輪。舉個簡單的例子,閥門企業以產定銷的理想模式是:市場響應越快,拿到的訂單越多。拿到的訂單越多,市場響應越快。這就要求產品研發不能被數據的增長拖垮,反而能對大量類似的業務數據高效復用,業務越多,研發就越高效,生產也與之同理。
對閥門企業來說,前三個變量講的都是產品,第四個、第五個變量講的是市場,第六個變量講的是管理。
“閥”力=“發力”還是“乏力”
經濟不景氣,讓很多規模以上的制造企業得了一種“數字化病”,盲目追新、追概念,踏入了一個個數字化的陷阱、深坑、爛地。
很多中小企業盲目上ERP,折騰半天卻難以見效;部分大企業沉迷中臺或低代碼平臺,卻忽略了低代碼平臺只是保健品,不是治病的藥,解決不了企業運作的核心問題……
閥門企業如果要轉型,該從哪里入手?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就是上述的六個變量:
增加產品價值、增加產品稀缺性、建設產品壁壘,積累有形和無形的資產、抓住營銷杠桿、依靠高效管理驅動研產升級。
孰輕孰重,可以從變量的數量上看出來:產品為核心(3變量),市場為重心(2變量),管理為輔助(1變量)。
抓住這六點內核,才能實現閥門企業的發展、轉型,是否進行數字化、智能化,進行什么程度的數字化、智能化,就只是實現的形式不同而已。
這也是智橙泵閥行業版PLM,為閥門企業提供行業最佳研發實踐的內在邏輯:立足產品研發轉型,通過協同設計、變更管理等功能,為研發提效;通過BOM選配、快速出小樣圖等功能為市場賦能;通過項目管理、權限管理等功能,強化企業對于數據和過程的管理。
話雖如此,我并沒有勸自己的朋友使用PLM平臺,無論規模大小,每家閥門都有自己當年的任務,有對于戰略轉型、產品計劃、營收目標的規劃。
朋友的閥門廠準備生產新的電磁閥產品,但一切還停留在圖紙上,甚至沒有可供檢驗的成品,更別提部署廠房、人員、產線了。等一兩年后新產品通過各項檢驗,需要大量擴展型號、提供選配方案、快速打開市場的時候,才是PLM最適合發力的時間點。
言盡于此,時代總是會給企業一個個窗口,怎么走出困境,歸根到底還是看企業管理者的魄力、眼光、判斷和資源。總有些風雨要經歷,總有些決策要執行,而每家廠的轉型結果,也像是閥門裝了隔溫套,冷暖自知。
晚安,閥門人,但愿今年也是忙碌但有發展的一年。

提交
球閥行業:轉型的5年窗口已過半
國產PLM軟件發展:荊棘滿布,步履維艱
工業軟件大換血,國產軟件替代加速
擁抱Deepseek,看智橙PLM如何做
2025,依然帶著球閥小樣圖東跑西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