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于淘寶,工業(yè)4.0下的智能物流該如何發(fā)展
伴隨智能技術的發(fā)展,物流運輸的整個鏈條,這個鏈條上的每一個終端環(huán)節(jié),不管是出于效率,出于成本,還是出于物流質量控制,都不得不導入智能監(jiān)控設備,不得不開發(fā)基于移動的與智能終端設備聯通的APP應用,以便全流程數據可視。
1月15日,我寫了“談中國企業(yè)如何走向工業(yè)4.0”,寫著寫著,感覺內容很多,快5000字了還沒寫上一半,于是就產生了引用阿諾??斯瓦辛格的一句話“I’ll be back”。
文章寫出以后,看到一些褒獎,也看到一些隱含的批評。其中批評之一是,別老談什么工業(yè)4.0,那玩意兒,一是舶來品,二是離大多數中國企業(yè)還很遙遠,還是談點現實的吧,現在還不是部署工業(yè)4.0的時候。
看到這個評論,提醒我,應該把我想寫的東西,既然一篇文章寫不完,而中間又隔著半個月,那就先拿出一個提綱,拿出一個結構,這樣,便于各位理解,也減少誤解,更適合于專家和資深人士全部讀完以后拍磚。
工業(yè)4.0對于智能物流來說是一個發(fā)展的契機
我原本的意圖,或者說,在我頭腦中的一個清晰的大邏輯是:
一、中國企業(yè)經營者,無論目前處于什么階段,甚至可能是處于前2.0(工業(yè)化和大規(guī)模制造)階段,也應該花些時間和精力研究、思考工業(yè)4.0是什么,自己的企業(yè)離4.0有多遠,或者有多近。因此,對4.0的闡述就成為了我的優(yōu)先課題。
二、4.0不僅對于中國企業(yè),即使對于德國企業(yè),對于美國和日本企業(yè),也是將要走向的未來的航程。
大家一定要記住,4.0概念和體系本身,一定會隨著技術的發(fā)展,隨著商業(yè)模式的不斷實踐,而不斷演變,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一個優(yōu)秀的企業(yè)經營者應該有這樣的體會,站在未來高度思考今天的進程,和就今天的問題來解決今天的問題,結果根本是不一樣的。這就是,我為什么要先寫4.0的根本原因。
三、從2.0或前2.0走向4.0,這是一個過程,表現為一個歷史時空的概念,一個“階段“的概念。
我們認定為”階段“的東西,它就有發(fā)展辯證法中所說的”歷史必然性“基因,就是說,你要對這個階段的東西有深入和本質的認識,它有必然的要素,你不能跨越它。馬克思說過,人類歷史發(fā)展階段,可以認識,但不能跨越。企業(yè)發(fā)展也是如此。
也就是說,我們不可能直接跨越2.0,跨越3.0,一步就夢想實現4.0,一步就夢想進入世界最牛企業(yè),比如,造就又一個中國的華為。所以,在我的闡述中,我會突出2.0到3.0到4.0表現為一個連續(xù)不斷的歷史發(fā)展階段,局部技術可以超越,可以彎道超車,整體是不可能的。
因此,有些文章輕易提出,我們可以不經過2.0和3.0直接進入4.0,寫這類文章的人,我不相信,他們有過長期企業(yè)經營的經歷。
四、基于對”階段“的理解,我和我的團隊大膽提出了自己的工業(yè)4.0三階段體系,并做了我們自己的2.0、3.0和4.0的建模體系,開發(fā)了一個2.0到4.0,以模塊為基礎的結構化圖譜。盡管我們有很多思考,但也是一家之言。
我認為,工業(yè)2.0,德國人提出是工業(yè)化,我們理解,工業(yè)化的主要表現是基于標準化的大規(guī)模制造。對中國企業(yè)來說,在大規(guī)模制造階段,尤其是在邁向未來市場競爭無比慘烈的艱難歲月中,核心是要根本解決品質管控下的精益管理,也就是說,量的表現還是大規(guī)模制造,但要解決質量和成本,這兩個根本問題。這兩個問題不解決,談3.0,談4.0都沒有太大意義。
工業(yè)3.0,我們提出的體系是模塊化概念,當然目前階段是針對離散制造業(yè),鋼鐵流程行業(yè)還在研發(fā)中。
這么考慮的原因是:
第一、大規(guī)模制造解決的是人們的基本需求,這點已被歷史所證明,而大規(guī)模定制是在此之上,解決人們越來越多的個性化需求,而這種個性化需求是有約束條件的,這是因為人類的技術發(fā)展,企業(yè)的制造成本,還沒有發(fā)展到能充分滿足任何人,任何個性化需求,而企業(yè)又能賺錢和發(fā)展的階段。我想,這種充分條件的個性化需求,即使是工業(yè)4.0也不可能完全實現,這會是一個無限逼近的歷史進程。
第二、我們實際研究、考察,包括我們自己的實踐,很多案例證明,模塊化是滿足個性化需求的歷史進程的實踐,是實證過的東西。根據前后兩任哈佛商學院院長的研究,模塊化實踐其實是始于計算機,尤其是IBM360主機的開發(fā)和制造。
這也就解釋了計算機,尤其是PC機,進而到打印機等,最先全部實現了模塊化制造,并從模塊化制造延伸到模塊化供應,整個產業(yè)鏈實現了模塊化。這點,豐田汽車應該是做得最好的。汽車行業(yè)也是模塊化走得比較早,比較扎實,也比較成功的產業(yè)。現在、家電,甚至服裝企業(yè)也都在搞模塊定制。
基于這四點基本邏輯,我闡述的時候,是先闡述4.0,接著要闡述工業(yè)2.0是什么,3.0是什么,如何從2.0或3.0走向4.0。
估計,如果每篇不超過5000字的話,可能把這個問題講清楚,大約還需要3-4篇文章,請各位多給我一點耐心,同時也請求各位,在閱讀完之后,給我拍磚。
這個“拍磚”,我理解,并且,我期待的是,哲學意義上的“批判”,即“理性批判”。理性批判是我們認識工業(yè)4.0,從認識的必然走向認識的自由的最好的方法!
為更便于大家理解,還是請各位,仔細琢磨這張總結構圖。我的闡述基本是按照這張結構圖展開的。
在“談中國企業(yè)如何走向工業(yè)4.0”第一篇(1月15日凌晨草就),我完成了四個模塊的闡述:
智能銷售系統(tǒng)智能用戶需求交互與分析系統(tǒng)互聯網總線與MES系統(tǒng),和⑥智能生產系統(tǒng)。設計系統(tǒng),和⑤智能采購(可視化模塊供應商),這兩個模塊,我準備在我的工業(yè)3.0中詳細闡述。
在這篇文章(4.0第二篇),我主要展開,⑦智能物流系統(tǒng),和⑧智能服務的概述。同時,增加第⑨個模塊:大數據,主要是工業(yè)大數據。
智能物流怎么理解?目前可查閱的資料不多。我主要是從兩個層面思考這個問題:一個是信息系統(tǒng)層面,另一個是終端智能設備導入層面。
首先,為什么從信息系統(tǒng)層面思考?
你想想,今天我們缺少貨車嗎?不缺,找不到活,回來空駛的貨車大把;我們缺少司機嗎?現在至少有2000多萬貨運司機,在城郊結合部,躺在車里聊天等活的司機也是大把;我們還有4000多萬貨主企業(yè),有上百萬家大大小小的物流企業(yè),有大約200萬家運輸企業(yè),有500-700家物流園。
但我們的物流運輸效率怎么樣?有人說是世界最低的。
扣除政府實施的高物流成本(高速高收費是典型)外,我們整個物流行業(yè)的經營管理效率確實很低下。我們缺什么?缺的是讓所有這些看得見的倉儲物流資產有序、可視、高效運轉的,看不見的系統(tǒng),智能倉儲物流運輸系統(tǒng)。Uber模式的出現,Uber在全世界出租車市場的橫空出世,更堅信了我的這個判斷。
中國出租車行業(yè),和物流運輸幾乎一樣,只不過出租是送人,物流是送貨。Uber從一開始做的,就是創(chuàng)建這樣一個信息系統(tǒng),打造的核心能力就是開發(fā)、運營、不斷優(yōu)化整個系統(tǒng),通過這個系統(tǒng)占領和統(tǒng)治出租車市場。
其次,伴隨智能技術的發(fā)展,物流運輸的整個鏈條,這個鏈條上的每一個終端環(huán)節(jié),不管是出于效率,出于成本,還是出于物流質量控制,都不得不導入智能監(jiān)控設備,不得不開發(fā)基于移動的與智能終端設備聯通的APP應用,以便全流程數據可視。
因為物流本質上就是移動的,貨物、貨車、司機和背后的數據都在移動。
就物流信息系統(tǒng)而言,在企業(yè)的微觀層面,至少有以下幾方面似乎可以肯定:
1.原材料和零部件完全實現基于系統(tǒng)的倉儲管理,就是說,物料狀態(tài)要能夠實時看到,系統(tǒng)可以做到自動部署在庫; 2.場內外物流(Inbound/Outbound)實現自動配送,這種配送不僅僅是指自動搬運機器的來回穿梭,更重要是實現時序排產條件下的實時供貨; 3.自動發(fā)貨,成品經過自動配送進入預設庫位存放,更理想的是,下線的產品與貨車實現0距離實時銜接,直接發(fā)貨; 4.缺貨、缺件的自動預警; 5.倉儲物流系統(tǒng)全部節(jié)點,包括與外部供應商節(jié)點,實現基于云的(私有云、公有云或混合云)端到端的自動結算;
以上五個方面的實現,尤其是產品與貨車0距離實時銜接等,沒有料件、產線、產品、倉儲、貨車的統(tǒng)一大數據分析模型,而且是反復迭代的經驗模型,是不可想象的。再把這個 6.系統(tǒng)放在更廣闊的時空考察,從整個物流體系的宏觀層面,既包括干線物流,也涵蓋同城物流,甚至也涵蓋小區(qū)到用戶的最后一公里; 7.類似Uber的司機或承運商與貨主直連的信息平臺是需要的; 8.車聯網系統(tǒng)是需要的,基于GIS的最佳路徑選擇和優(yōu)化,這也是Uber的核心能力,對于貨物運輸更加需要; 9.為同城提供最后一公里服務的信息系統(tǒng)更為迫切,很多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都在這個方面尋求創(chuàng)新。
以上九個方面的信息系統(tǒng)的建設,是智能物流的基礎,是必備前提。當然在這個系統(tǒng)部署和建設的同時,所謂物流智能化,很顯然,也必然會使用機器人,使用傳感器,使用RFID,同時在立式自動倉庫、自動運載機器以及相應的智能系統(tǒng)建設(還是要軟件定義世界)的投資也不會小。但毫無懸念的是,智能物流對產品的質量確保、產品成本結構的優(yōu)化和訂單交付的確保,都將產生根本性改善。
最終,第十個,我想,就是基于這九大系統(tǒng)和終端智能設備使用,跑出來的數據:訂單、貨品、司機、貨車、貨主企業(yè)、承運商、倉儲、干線運輸、同城運輸、最后一公里,以及相關的資金流等所構成的大數據分析,以及經過大數據分析,經過模型不斷學習優(yōu)化所形成的最具競爭力的物流增效、降本和最優(yōu)服務水平協(xié)議模型。
工業(yè)4.0的智能服務是什么?可查閱的資料更少。
基于我們很有限的研究,智能服務未來應該貫穿整個售后服務的八大主節(jié)點:服務受理(呼叫中心)、服務執(zhí)行(派工)、服務監(jiān)控(服務質量管理)、配件管理(配件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務結算、特殊業(yè)務處理、服務體系構建和服務主數據管理。
比如,在服務報修環(huán)節(jié),肯定要由原來的用戶電話或Email,發(fā)展成為用戶在購買產品時信息自動進入到智能服務平臺,產品在用戶端使用狀態(tài)的詳細信息,通過智能芯片等技術手段自動傳遞到品牌商的智能服務平臺,在用戶未感知的情況下獲取產品正常或異常的使用信息,主動預警給用戶報修和保養(yǎng)等,實現遠程機器自診斷、遠程報修、遠程維修等全流程可視化服務。
今天意義上的呼叫中心(CC),毫無疑問,很快會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CIC,用戶互動中心,基于微信、APP、Web等(當然還有人愿意使用電話)媒介手段實現用戶與服務工程師,與研發(fā)設計人員,與銷售人員的并行和互動服務,以及用戶之間的自服務。
同樣毫無疑問,所有這些交互數據,結構化數據(訂單編碼)、半結構化(訂單與語言交互混合數據)和非結構化數據(各種流媒體數據)都將進入CIC的后臺系統(tǒng),進入大數據分析模型體系,提煉出為用戶提供更高水平服務的“最優(yōu)曲線”:服務水平與成本的最優(yōu)匹配。
智能服務的宗旨一定是,全面應用互聯網、物聯網技術和終端智能設備:
實現服務全過程和服務結果可視、可追溯、可評價;實現服務領域的診斷、報修、回訪自動化;產品運行數據支持用戶行為分析,且產品在不同環(huán)境下的運行數據對后期的產品的持續(xù)性改善提供強大的信息分析價值;服務端與模塊設計,與智能制造,實現端到端流程和數據打通,實現互聯并行遠距離實時控制作業(yè);服務用戶360度大數據分析及豐富的應用。
來源:廣乾草記

提交
新大陸自動識別精彩亮相2024華南國際工業(yè)博覽會
派拓網絡被Forrester評為XDR領域領導者
智能工控,存儲強基 | 海康威視帶來精彩主題演講
展會|Lubeworks路博流體供料系統(tǒng)精彩亮相AMTS展會
中國聯通首個量子通信產品“量子密信”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