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地”新材料科技成果交流對接會
場次安排: 2017.6.6 起止時間: 2017-05-19 至 2017-06-06
北京市海淀區高層次人才發展促進會
“2017央地人才對接交流活動”(第四期)
“央地”新材料科技成果交流對接會
(一)活動背景:
為貫徹國務院關于印發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定的通知【國務院文(國發〔2016〕16號)】若干規定通知,以及【國務院文國辦發〔2016〕28號】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 ,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打通科技與經濟結合的通道,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鼓勵研究開發機構、高等院校、企業等創新主體及科技人員轉移轉化科技成果,推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同時,為進一步整合首都央屬高校、科研院所等創新資源,推動產學研的交流與合作組織對接交流系列活動,促進科研技術的轉移轉化,實現區域科技成果轉化可持續發展。
隨著工信部加快推動實施重點新材料研發,集中突破一批戰略關鍵材料。工信部將根據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的部署,會同財政部、保監會等部門開展新材料首批次運用保險補償機制試點,推動實施“重點新材料研發及應用”重大工程,集中突破一批戰略關鍵材料。本次會議也將圍繞“先進基礎材料、關鍵戰略材料以及前沿新材料”等項目熱點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進行技術與項目交流。
(二)活動概述:
由海淀區委組織部牽頭,海淀區高層次人才發展促進會主辦,全國工業和信息化科技成果轉化聯盟協辦的2017年第四期央地人才合作交流對接活動于2017年6月6日(星期二)舉辦。
本次活動的主題新材料領域科技成果交流對接,屆時將邀請、中國科學院半導體所、北京化工大學、北京大學3位專家現場發布科研成果(詳情見附件),同時與企業技術負責人面對面溝通,助力企業技術需求轉化。
在此,特別邀請企業技術及研發相關負責人參與活動。免費參會,名額有限,預報從速。
(三)活動安排
時間:2017年6月6日(星期二)14:00—17:00
地點:鼎好電子大廈A座五層中關村人才市場內(海淀大街3號)
(四)會議內容:
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分享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北京化工大學
產業政策解讀“十三五”能源新材料發展(全國工業和信息化科技成果轉化聯盟)
企業交流互動(答疑)
(四)專家簡介:
徐堅 博士、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一)個人簡介: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副所長,化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分子科學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家科技部863高技術計劃新材料領域高性能結構材料主題專家組組長,304專項組組長,中國材料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市化學會副秘書長。
國家“十一五”863計劃新材料領域專家組首席專家。
國家973計劃碳纖維項目首席專家。
國家基礎科技條件平臺項目負責人。
中國材料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委員會委員,北京市化學會副秘書長。《高分子通報》、《化工新型材料》副主編,數種學術期刊編委。
(二)研究領域:
(1)仿生高分子的構筑、智能響應及其特異性質:超疏液/超親水表面、超疏水2-D/3-D界面材料、超拉伸材料、智能驅動材料等;
(2)分子溶膠-凝膠過程:納米級零維材料、電致變色薄膜、太陽能減反膜、有機-無機硅雜化分子氣凝膠等;
(3)低維材料結構表征與演化過程:SAXS/WAXS,材料微缺陷ESPI,高分子分子量及分布等。
課題組從成立至今,已經具備了比較完善的實驗設備,良好的研究條件和濃厚的科研氛圍,已發表論文200余篇,申請和授權專利80余項,編著書冊、章節13本(章)。課題組在活躍自由的科研環境中,充分發揮自身的研究天賦,培養學生獨立的科研能力和開闊的國際視野。
吳伯榮,博士,北京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能源與環境材料系主任。
(一)個人簡介:
1997年起在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任高級工程師;
2002年任教授級高工;
2007年6月調入北京理工大學化工與環境學院工作;
2015年5月轉材料科學科學與工程學院工作。
主要社會兼職有:中國汽車工程學會電動汽車分會常務理事、中國電工技術學會電動車輛專業委員會委員;動力電池北京市高等學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及技術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精細陶瓷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江蘇省動力電池產業聯盟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山西省動力電池及材料工程技術中心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及技術委員會委員;國家單糖化學合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技術委員會委員。
(一)研究領域:
研究方向為新能源材料及儲能器件,主要包括鋰離子動力電池、鎳氫動力電池、超級電容器等新型儲能器件與相關關鍵材料,以及熱電材料、吸波隱身材料等等方面的研究與開發工作。作為第一課題責任人先后主持完成國家“863” 重大專項、國防軍工、省部產學研合作重大項目等重大課題二十余項,曾負責建設完成鋰離子動力電池中試生產線、鎳氫動力電池中試線以及兆瓦級儲能電站等重大工程項目,研發產品先后用于電動汽車、風光儲互補微網發電系統以及軍用裝備等領域;
目前承擔有國家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工信部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創新工程項目、國家支撐計劃項目以及多項與企業間科技合作課題。曾獲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二等獎五項、三等獎一項;發表專業學術論文80余篇,申請專利35項(已獲授權18項),出版專著(合著)二部、譯著一部。
王兆翔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個人簡介
1963年4月出生。1992年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光學專業獲得碩士學位并留所工作,1998年在中科院物理所凝聚態物理專業獲得博士學位。1998年6月至2000年7月先后在日本三重(Mie)大學、英國University of St.Andrews和美國University of Michigan做博士后研究。2000年7月回物理所工作至今。
(二)研究方向:
二次電池材料的結構設計與性能預測、材料合成與性能表征、電子離子在電池材料中的輸運,電極材料與電解質的相互作用、材料內部及表面發生的物理化學過程。
主要工作及獲得的成果:
? 聚合物電解質中的相互作用與離子輸運
? 過渡金屬化合物和低溫熱解碳負極材料的儲鋰機制
? 新型電極材料的合成、改性、性能評價
? 電極/電解質界面研究;
(三)負責并已完成的國家級研究項目:
1.國家973計劃項目綠色二次電池相關基礎研究(2003年1月-2008年8月)
第2課題: 電池材料與新型電池結構設計(No.2002CB211802)
2.國家973計劃項目新型二次電池及相關能源材料的基礎研究(2009年1月-2013年10月)
第4課題: 材料的表面結構與功能調控(No.2009CB220104)
3.國家863計劃項目(2008年1月-2010年12月)
高安全性鋰離子電池離子液體基電解質研究(No.2007AA03Z226)
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No. 50272080)(2002年1月-2004年12月)
項目名稱: 鋰離子電池錳基層狀正極材料的納米表面改性與機理研究
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No.50472072)(2004年1月-2006年年12月)
項目名稱: 硬碳負極材料的初次循環效率提高及相關問題研究
6.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08年1月-2010年12月)
項目名稱: 界面膜性質及其對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性能的影響研究(No.50772130)
7.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10年1月-2012年12月)
項目名稱: 配位活化高容量高分子復合負極材料(No.20974120)
8.中國-澳大利亞科技合作特別基金項目(2008年1月-2009年12月)
項目名稱: 新結構亞微米碳材料作為鋰離子電池復合負極研究 (Development of novel
structured multifunctional carbon materials and Li-ion battery technology)
9.中國-澳大利亞科技合作特別基金項目(2010年1月-2011年12月)
項目名稱: 動力鋰離子電池用納米復合電極材料與離子液體電解質研究 (Nanocomposite Electrode Materials
and Ionic Liquid Electrolytes for Power Lithium Ion Batteries)
10.軍工預研項目(項目名稱、起止時間略)
已在SCI收錄國際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180余篇, 其中截至2005年發表第一作者論文36篇。目前個人H因子46。為2部英文專著和5部中文專著撰稿30余萬字。申請專利9項, 其中5項授權。
會議咨詢熱線
電話:010-58930088-822
聯系人:王小姐
微信報名(備注 央地+姓名)
電話(微信同號)15901122107
- 我要參加:
- 參加人數: